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

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留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团,这是第一步,心慕汉高唐太的他需要一个让王朝雄视六合、让子孙福奕万代的都城,这是第二步,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

admin

朱元璋当年给儿子朱标留了个超厉害的武人班子,都是明朝顶尖的狠角色,本想着让朱标接班后,带着这帮人彻底把北元给收拾了,这算第一步。心心念念想当汉高祖、唐太宗的他,还琢磨着找个好地方建都,让王朝能横扫天下,子孙后代享福,这是第二步。

以朱标为中心,拉拢了一批武将,像常遇春、蓝玉这些人,再加上关中那地方天险多,黄河护着,对付北元绝对够呛。而且北京因为有漕运,还是得留着当军事重镇,跟关中那新都互相照应着。结果呢?太子朱标壮年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当时都快七十了,这下打击太大了,啥心思都没了,迁都这事儿直接黄了。

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图1)

朱元璋年底自己写了个《祀灶文》,里面透着股没辙:“我这辈子折腾天下几十年,啥都按老规矩弄妥了。就这宫城,前面高后面低,看着就不对劲。本来想迁都,现在老了,没精力了,天下刚稳定,也不想让老百姓跟着遭罪。兴废这事儿,大概老天都安排好了,只能听天由命了。就盼着老天能明白我这心,保佑子孙后代吧。”听着真够惨的,一个老皇帝的无奈。

朱标的那个武班子,说白了是他自己的基本盘,不是整个朝廷的。你看朱元璋后来几次大杀功臣,像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郭英、沐英这几家跟朱元璋铁哥们似的,最后都活得好好的,说明老朱不是瞎杀,心里有数,自己真正信得过的人留着呢。

朱允炆当年跟朱元璋说对付他叔叔们的办法:“先拿德行感化他们,再用礼法管着,不行就削地,再不行就换封地,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动手了。”结果呢?这家伙直接跳到“动手”那一步,还专挑软的捏。皇帝的威风随着削藩一次比一次弱,最后最老最硬的朱棣反了。

建文帝最让人心寒的,就是把北方各省的儒学教授给砍了,朱棣上台立马恢复了。靖难之役为啥能成?运气和本事都占一份,当然还有朱元璋当年埋的伏笔。他定下规矩,朝里要是出了奸臣,亲王可以带兵“清君侧”,这本来是他设计的,还特意让诸王多带兵、立威信,就是为了让他们真有本事干这事。

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图1)

朱元璋刚走,齐泰、黄子澄他们就开始大刀阔斧废亲王、夺护卫兵,这不就是奸臣吗?燕王府的护卫兵被宋忠这些人调走不少,但燕王起兵时,以前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一个个都响应,这就是朱元璋培养的效果。王府护卫满打满算一万多人,老朱还真指望靠这点人打到南京去?不过《皇明祖训》说了,亲王靖难之后得回自己封地,结果建文帝没跑也没谈判,居然自焚了,朱棣连装都不装了,直接登基。

其实朱棣进南京后,南军那边的大将像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这些人,后来都归顺了,说明朱元璋手下的军官还算明白事理。虽然奉朝廷命令打仗,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按祖训来的,所以能接受结果。文官里固然有念着建文帝恩情的,但也有不少看清局势的,所以朱棣很快组了内阁,重建政府,地方上也都跟着归顺,就浙江那个布政使还在招民兵,被手下抓了。

这么看,朱棣起兵看着像造反,其实是朱元璋设计的应急机制启动了。从皇位传位来说,朱元璋按嫡长子制度传给了建文帝,现在朱棣取而代之,正好应了那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朝廷管不了藩王,但藩王和朝廷都姓朱,都是老朱的子孙。我觉得这恰恰说明朱元璋的制度,为了他们老朱家是成功了。要是建文帝那帮人有脑子,真把燕军灭了,那才是朱元璋的失败,以后指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

朱棣上台后,没粗暴地废掉亲王领兵制度,而是慢慢改了,变成“天子守边”,在京城多堆兵。不过历史上人一走政策就变的情况多了,朱元璋定的这个制度,能影响他死后几年的皇位归属,也算够厉害的了。


上一篇: 朱元璋的儿子那么多-他们为何没有人和朱标抢太子之位 (朱元璋的儿子都是谁生的) 下一篇: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用于招收多少岁的民间儿童入学 (朱元璋 诏书)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