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那么多-他们为何没有人和朱标抢太子之位 (朱元璋的儿子都是谁生的)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当朱棣的马蹄踏进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已经无可挽回,皇宫燃起的烈焰中,建文朝的忠臣们,以悲壮的方式与他们的君王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
今天聊聊朱标的故事,顺便说说朱棣为啥没在他爹在世时闹腾。当朱棣的马蹄踏进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已经没得跑了,皇宫烧起来的大火里,建文朝的忠臣们,就这么悲壮地跟着他们的君王,一起成了历史里的烟。

不管朱棣怎么美化“靖难之役”,他抢侄子皇位的事儿,明摆着就是谋反。所以有人说,建文帝太嫩了,要是他爹朱标还在,借朱棣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朱标在的时候,确实没人敢跟他争太子之位,但要说朱棣当时选择“隐忍”,那可就错了,因为那时候的朱棣压根儿就没“隐忍”过,结果后人全被《太宗实录》给忽悠了!
咱们聊三个问题,就能把那段历史看明白:为啥兄弟们都不敢跟朱标争储?朱棣对朱标真的忍了很久吗?那些兄弟相争的记载,背后有啥猫腻?
为啥兄弟们都不敢跟朱标争储?

朱元璋虽然第一个儿子来得晚,27岁才生下朱标,但他“生产效率”可不低,一辈子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
民间家里儿子多了分家产闹矛盾,皇帝家儿子多了自然争储位,但朱标在的时候,弟弟们都很“乖”,没一个敢跳出来跟他抢太子之位。那些点不和谐的声音,都藏在了《太宗实录》里,最后咱们再揭开它的底子,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朱标的太子位稳得一批,正因为皇位的诱惑太大了,必须得有个明确的继承规矩,免得兄弟们自相残杀,还把老朱家的政治遗产给分了。

西周那会儿,周公搞了个《宗法制》,里面就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这条铁律,一直传到清朝才被打破。
“嫡长子继承制”特别死板,只看出生,不看本事,说白了就是比谁投胎投得好。
朱元璋只有皇后马氏,生了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按“嫡长子继承制”,只有这哥五个才算嫡子,才有资格当太子候选人,剩下的弟弟们只能眼馋,不许动手。
这五个人里,按年龄排,大的优先,所以朱标就是板上钉钉的储君。万一老大没了呢?老二顶上呗。所以朱标死后,老朱该立朱樉当太子,结果他却立了朱允炆当皇太孙,这明显是公然违规。

不过历史上也有另一种说法,说马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没生儿子,朱标兄弟五个的妈另有其人。就算这样,也不影响朱标的头号顺位,毕竟没嫡子的话,庶长子就是第一继承人。
所以人家朱标一出生,法律就给他罩上了“金钟罩”,谁敢挑战他,就是众矢之的,罪同谋反!就算皇帝想破规矩,也得被大臣们喷得抬不起头。
朱元璋的意志谁敢不服?老朱大概是开国皇帝里,对太子最上心的一个了。他早年颠沛流离,结婚晚,生孩子也晚,听说长子出生时,高兴得“忘形”,跑到山上刻了行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老朱刚当吴王,就立刻封朱标当世子,登基称帝后,马上又封他当太子。他还给朱标配了超强的“师资团队”,组了庞大的太子府政治班子,一点没老皇帝对太子势力那种忌惮。
朱标22岁开始,就以监国身份处理朝政,老朱就在旁边手把手教。可以说,历史上没几个皇帝能像老朱这样,对太子掏心掏肺。
可惜朱标“幸福死”了,他的死让老朱哭得死去活来:“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
老朱力挺朱标,谁敢吭声?还想不想活了?

需要提一句,民间传言说老朱老嫌弃朱标“子不类父”,甚至俩人因为政见不合吵过架。这些记载明显是把刘邦和刘盈父子的故事,挪到老朱和朱标头上了,可信度太低。就算真有,也不代表老朱不喜欢朱标,当爹的嘛,对儿子总有无限高的期待。
当然,这些传说背后,有人推波助澜,咱们第三个问题再揭秘。
朱标的德行没得挑,他在兄弟们里威信特别高。史书记载,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都因为犯错惹毛了老朱,哥俩差点被撸爵位。
作为太子,朱标显出了大哥的担当,求情之后老朱才消气。这么个有情有义的大哥,替弟弟们挡风遮雨,就算有个别“白眼狼”,也没那个胆子跟他叫板吧?

“靖难之役”的时候有人说,可惜朱棡不在了,不然肯定会护着他侄子朱允炆,朱棣估计也不敢举兵。
可朱棣最后还是从侄子手里抢了皇位,是不是他早就心里有鬼,只是因为朱标在,才不得不“忍”着呢?
朱棣对朱标真的“忍”了很久?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跟他跟朱标的态度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朱允炆削藩把他逼上绝路了。朱标在的时候,朱棣压根儿就没想过争储,更不存在啥“隐忍”不“隐忍”的。
谋逆篡位这事儿难度太高了,像朱棣这样的王爷,要是根本利益没被侵犯,谁拿自己的命去赌啊?

从朱棣举兵前一度装疯卖傻就能看出来,他压力多大,多被动。举兵之后,他又因为兵力不足,好几次差点被灭,要不是运气好,早完蛋了。
朱棣很清楚,“靖难之役”就是拿命赌个希望渺茫的机会,但凡朱允炆给他留点活路,他肯定不会这么疯。所以不能拿朱棣最后成功,反推“靖难之役”是他早就策划好的。
也就是说,要不是削藩,或者削藩的方式得当,朱棣根本不会造反。既然这样,他更不可能对朱标有啥歪心思,自然也就不存在“隐忍”。
这个真相其实不难看出来,只要咱们别先入为主,别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历史,肯定能看明白。可问题是,有人故意搅浑水,把事儿搞复杂,后人就容易上当。

比如有史料记载,老朱好几次夸朱棣比朱标更适合当太子,甚至想过换太子;几个嫡子之间,还为太子位明争暗斗过。这本史料就是《明太宗实录》。
兄弟相争的记载有啥猫腻?
《太宗实录》里写满了朱元璋猛夸朱棣,甚至直接说“吾所意属”(我心里想的就是他),同时又老说朱标这不好那不好。还记载,朱棡替大哥打抱不平,“单挑”朱棣:
“时晋王亦闻太祖注意于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后晋王与上皆来朝,上有疾,晋王数以语见侵,上内怀忧畏,疾增剧,遂恳求归国。”

这里的“上”指朱棣,《太宗实录》记载的就是朱棣朝的大事。从这些记载看,朱标的太子位根本不稳,老朱一直想用朱棣换掉他,以至于朱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真的假的?俩字——扯淡!
《太宗实录》明显就是朱棣坐上龙椅后,心里发虚,不惜编造历史,拉他爹给他当挡箭牌:你看,不是我抢侄子的皇位,是我爹本来就想传给我!
可朱棣编来编去,还是缺了一环:既然你爹想立你,为啥没立?就算你大哥死了,他宁可立你侄子,也不立你,这咋解释?

这个缺口太难补了,难道朱标父子俩逼老朱?老朱老年痴呆了?还是朱棣高风亮节主动让位了?不管哪种说法,都能让人笑掉大牙,所以结果很尴尬,朱棣干脆留着个大窟窿,一不小心露了腚!
现在清楚了,朱标当太子稳得很,谁跟他争才奇怪。至于朱棣“隐忍”?根本不存在!别拿他最后抢皇位的事儿倒推,也别信他后来编的那些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