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最后是怎么安置的-清朝灭亡前还有数万禁卫军 (他们最后是怎样的英文)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禁卫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所以大清朝突然之间就没了,对于这些士兵来说,难以接受,骚动在所难免,那么如何安置这支禁卫军,又能派谁来掌管这支军队,便成了北洋政府头...
清朝突然没了,对那些禁卫军来说,心里肯定不好受,骚动是免不了的。怎么安置这支军队,又该派谁来管,北洋政府头都大了,稍不注意就兵变。袁世凯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让冯国璋去统领禁卫军。
晚清那会儿,清政府老觉得挨打是因为太落后,就想搞点洋务运动,改改军事科技,好跟西方列强掰掰手腕。结果1894年,清军虽然拿着新式武器,却在日本人面前一败涂地,甲午战争一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这么黄了。

之后清政府接着练新军,最出名的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这军队虽然厉害,但慈禧太后不放心让汉人掌管来守京城,于是就弄了一支满清贵族掌握的新式军队,这就是最正统的清朝“御林军”了。
所以啊,严格说起来,满清快完蛋那会儿,确实有这么支军队,但不叫御林军。翻翻二十四史那些讲古代制度的书,根本找不到“御林军”这三个字,叫禁卫军才对。
满清禁卫军,主要任务就是守着朝廷,还得对皇室死心塌地,所以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满人。朝廷想把他们打造成精锐,特地给配了当时全中国乃至亚洲都少见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还有几十挺马克沁重机枪,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大杀器。这么一支近两万人的部队,确实是清政府手里的一张王牌,战斗力杠杠的。

可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清朝276年的统治就这么没了。革命党人肯定高兴,但清廷的禁卫军却成了个大麻烦,跟颗定时炸弹似的。这军队里都是八旗子弟,对清朝感情深着呢,一荣俱荣的道理他们懂,所以一闹起来可不得了。
更麻烦的是,禁卫军里威望最高的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良弼,1912年初被革命党人给炸死了,这下军队彻底没了主心骨。

那冯国璋是谁?就是相声演员冯巩的曾祖父,近代“北洋三杰”之一,袁世凯死后他还当过代理大总统。
袁世凯为啥选冯国璋?其实他琢磨过。冯国璋以前当过陆军贵胄学校的总办,就相当于校长。这学校是清廷专门培养满蒙高级人才的,所以禁卫军里一大半军官将领都是他学生。这么一来,要是冯国璋当统领,将领层面肯定没多少人反对,跟蒋介石在黄埔学生里威望高一个道理,毕竟人家是校长。
而且冯国璋之前还发过通电,说要“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满清王公贵族都觉得他效忠清室,比其他人更值得信。所以冯国璋接到调令时,情况紧急,禁卫军不处理好,北洋政府后续的计划都得泡汤。

那他到底做了啥,让禁卫军放下戒心,最后成了他的亲兵,连袁世凯都调不动呢?就两招。第一,高调宣布优待条件。冯国璋拍着胸脯保证,皇帝和太后绝对安全,溥仪退位后还能继续住皇宫,每个月拿一大笔生活费。禁卫军不取消,编制不变,军饷照发,这下大家心里踏实了,皇室安全也有了保障,自然就不闹事了。第二,跟军队绑在一起。冯国璋为了让禁卫军彻底放心,拿自己的命担保,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不管我调到哪儿,都带着禁卫军。还说可以派两个禁卫军代表监督他,要是说话不算话,直接杀了他。

除了这两招,冯国璋还软硬兼施,放了几句狠话:要是还抵制,不光他们小命不保,整个皇室都得跟着完蛋,毕竟现在天下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了。
禁卫军的人琢磨来琢磨去,明白一个理儿:就算抵制能让北洋政府头疼,自己也是砧板上的肉,只能妥协了。结果冯国璋到哪儿,禁卫军就跟到哪儿,成了他的私人卫队。清朝没了之后,冯国璋把他们编进了北洋陆军第16师,禁卫军就这么彻底消失了。后来冯国璋死了,这支禁卫军被张作霖收编。可直奉大战的时候,他们直接临阵倒戈,死心塌地跟着直系吴佩孚(冯国璋是直系老大),投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