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男子为何盛行簪花之风-又体现了什么社会环境 (宋朝男子为何簪花)

众所周知,名著,水浒传,说的是北宋年间梁山108位好汉的故事,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中,好几个人竟都喜欢在头上戴花——比如短命二郎阮小五戴过石榴花,病关索杨雄戴过芙蓉花,浪子燕青戴过四季花,...

admin

说起《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大家肯定都熟,108条铁骨铮铮的汉子。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汉子里好几个都爱戴花——短命二郎阮小五戴石榴花,病关索杨雄戴芙蓉花,浪子燕青戴四季花。最绝的是那个排95的刽子手蔡庆,爱花爱到头上不离花,人送外号“一枝花”。别以为他们土匪口味重,其实啊,这可是当时朝野上下的时髦——男子簪花。

宋朝男子为何盛行簪花之风-又体现了什么社会环境 (宋朝男子为何簪花)(图1)

宋朝男人爱戴花,跟风不风流、钱多钱少没关系,就是当时的风气。翻翻《宋史·舆服志》就能看到,簪花早就是宫廷礼制了。南宋杨万里写诗:“春色何须羯鼓催,君主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这诗不光写宫里过节的热闹,还写了人人头上簪花的盛景,远远望去,一片花海,暗香浮动。

苏轼在杭州当通判时,去吉祥寺看牡丹,写了首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前两句把他的洒脱劲儿写活了——老了又怎样,照样戴花,花还不好意思呢。可见在宋朝,男人戴花一点都不奇怪,从官员到老百姓,都这么干,成了一种风俗。

不光平时,国宴这种大场面,簪花也是标配。《宋史·礼志》里说了,春秋大宴、圣节大宴这些大型宴会,大家头上都得有花。其实这风潮唐朝就有了,但宋朝更普及。宋太祖、太宗那会儿还没见宴会簪花,到宋真宗时才开始流行,宋徽宗更是把这事玩到了极致——他出去玩,都戴着“御裹小帽,簪花,乘马”,跟着的大臣、仪卫也赏花戴。

徽宗不光自己爱戴花,还定了规矩:有宫花锦袄的才能进大内。这么一来,一朵小簪花不光是“通行证”,还成了身份象征。皇帝喜欢,百姓自然跟风,宋朝人爱簪花,皇帝带头是关键。

后来啊,皇帝召近臣赏花,还会把自己喜欢的花摘下来赐给他们,戴在头上,这可是皇权的恩宠和荣耀,多牛。

宋朝男子为何盛行簪花之风-又体现了什么社会环境 (宋朝男子为何簪花)(图1)

当然,簪花不光有政治寓意,文人也给它添了不少文化味儿。沈括《梦溪笔谈》里有个“四相簪花”的典故。北宋扬州太守韩琦后花园里长了种叫“金带围”的芍药,一枝四杈开了四朵花,特别艳。他请来大理寺的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起喝酒赏花,当场剪下四朵花,每人头上插一朵。没想到这四个人后来都做了宰相,应了“四花之瑞”的吉兆。从此芍药就成了“花瑞”,说戴了金带围的人能官运亨通。

虽然是传说,但寄托了人们想借簪花求富贵的心思。后来簪花成了仕途升迁的标志,官员觉得这是殊荣。老百姓春天出去赏花,也爱戴朵花在头上,当时京城这可是大盛景。当然也有不喜欢的,比如司马光,这人实在,觉得簪花太奢靡,跟男子气概不符,特别反感。

仁宗年间司马光中进士,参加闻喜宴,皇上赐花,别人都赶紧戴上谢恩,他特不情愿,别人提醒才勉强戴,真是潮流里的另类。但簪花这事儿,你想拒可不行——不戴头上,御史就弹劾你。这么一来,簪花成了硬性规定,大家更得接受了。

说到底,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宋朝这股簪风,不光风雅,还透着全民参与的文艺劲儿。这个以文艺著称的时代,不管贫富、阶级、男女,对美的追求就像本能一样,骨子里透着热爱,真是登峰造极。


上一篇: 最后能不能灭了宋朝呢-水浒传中宋江如果不招安 (最后灭绝的动物是什么) 下一篇:宋朝为何会实行先南后北的策略-赵匡胤为何做出这个决策 (宋朝为何实行南北分卷)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