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孙承宗是明末最优秀的战略家-为何说大明还有一线生机 (孙承宗是明末还是明末)

明朝末年,内外交困,帝国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起义军此起彼伏,外有努尔哈赤和继任者皇太极咄咄逼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祸还连着天灾,连年大旱,国事已不...

admin

明朝末年那会儿,朝廷里乱糟糟的,外面八旗兵虎视眈眈,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这些起义军又到处闹,整个帝国跟纸糊的一样,风一吹就散了。人祸还没完,天灾又跟着凑热闹,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崇祯皇帝估计心里也清楚,这江山怕是保不住了,说不定大明的气数真要断在他手里。虽说崇祯用人老被人诟病,但他看人的眼光倒不差,要是他能真信一个人,大明说不定还能多撑几年。

这个人就是孙承宗。为啥?因为孙承宗是明末最顶级的战略家,注意,是战略家,不是军事家。前面说的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这些人,更多是能打仗的军事家,但孙承宗不一样,他脑子里装的是整个战局的棋。

孙承宗是明末最优秀的战略家-为何说大明还有一线生机 (孙承宗是明末还是明末)(图1)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到了山海关,当时他官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辽东经略王在晋提了个方案: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座新城,调四万兵驻守,说新旧城能互相照应。孙承宗一听就乐了,这计划漏洞太明显——新旧城就隔八里,八万多兵挤在这方圆八里地,真打起来,新城一丢,四万败兵连跑回山海关的机会都没有,关前的地雷、绊马坑怕不是都得炸自己人。

孙承宗没直接拍板,把将吏们都叫来商量。监军阎鸣泰说守觉华岛(就是现在的辽宁兴城东边的菊花岛),袁崇焕主张守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王在晋坚持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这些人也跟着王在晋附和。孙承宗把各家的利弊掰扯清楚,最后拍板:听袁崇焕的,守宁远。

孙承宗是明末最优秀的战略家-为何说大明还有一线生机 (孙承宗是明末还是明末)(图1)

宁远这地方,在辽西走廊正中间,“内拱岩关,南临大海”,说白了就是扼住了走廊的咽喉,守住了宁远,山海关就安全了。孙承宗这招“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也实在,让当地人守自己的地,用辽东的粮养辽东的兵,比从关内调粮强多了。他回北京跟熹宗一汇报,熹宗也觉得有理,直接把王在晋调去南京当兵部尚书,八里铺修城的事儿就这么黄了。

孙承宗是明末最优秀的战略家-为何说大明还有一线生机 (孙承宗是明末还是明末)(图1)

王在晋一走,山海关的防务就按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想法来了:守关外,不缩在关内。孙承宗带着袁崇焕他们苦干了好几年,硬是修出了一道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这道防线跟铁桶似的,后金的骑兵愣是没冲过去。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每次打宁远都碰一鼻子灰,后来见着这道防线都得绕着走,不光山海关保住了,辽西走廊二十多年都太平着呢。


上一篇: 祖孙三代一起上阵杀敌-孙承宗对明朝到底有多忠心 (祖孙三代打一成语) 下一篇:镇守辽东的大将孙承宗为什么会被崇祯罢官呢 (镇守辽东的大将有哪些)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