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 (明朝建立后元朝去哪里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功臣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起刘伯温在广大吃瓜群众中的印象,大多数都会浮现出一副运筹帷幄、仙气飘飘的形象,这位朱元璋军中的第一军师,凭借着他,上知天文,下知...
说起刘伯温,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刻跳出个神机妙算的形象?这位朱元璋军里的第一军师,靠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好像摇摇扇子就能让敌军灰飞烟灭。
但有个事儿挺让人意外的:明朝一建国,功臣榜上排第一的居然是李善长,刘伯温?嘿,他排最后一位。尴尬不?当时封了6个公爵、28个侯爵、2个伯爵,刘伯温直接垫底。
其实历史上的刘伯温,论资历论功劳,别说和李善长比,能混个伯爵都是朱元璋给面子。但架不住后世文人接力吹捧,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他直接被捧成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那这俩人到底谁对明朝开国的功劳更大?咱们今天就来唠唠。
先说说刘伯温这人,挺“潇洒”的干饭人。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中了进士。但官场混得一般,中举后在家待岗三年,才捞了个正八品的高安县丞,一干五年,《明史》说他“有廉直声”。可五年不升职谁受得了?刘县丞一怒之下辞职回家。
后来又出山,当了江浙儒学副提举,从七品,干了又一年,又辞职。算下来,23岁中举后,近二十年就上了不到六年班,堪称“躺平界”祖师爷。即便如此,文人间的互捧一点没落下,《明史》里夸他“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还有人把他比作诸葛亮。
但真到打仗,刘伯温的表现就……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被派去对付方国珍,结果元军几次会剿都败了,江浙行省的参政、左丞先后被俘,最后只能招安,刘伯温又失业了。
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50岁的刘伯温才收到朱元璋的工作邀约,和章溢、叶琛一起去了南京。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打下集庆(今南京)好几年了,刘伯温资历太浅。
那靠战功弥补?遗憾,也没有。刘伯温归附朱元璋后,主要工作是看天象:陈友谅打南京时,他说“天道后举者胜”;朱元璋打陈友谅,他说“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鄱阳湖决战时,他又说“金木相犯日决胜”。说白了,他就是个“气氛组”,靠天象解释给大家鼓劲,真刀真枪的战绩,还真没记载。
洪武三年(1370年)封功臣,刘伯温和汪广洋一起封伯爵。汪广洋的诰文里写“剸繁治剧,屡献忠谋”,刘伯温的诰文就一句“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还是当术士用。
再看看李善长,这人跟刘伯温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没功名但“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南下定远,李善长直接求见,俩人一见如故。
李善长拿刘邦举例,给朱元璋定下“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纲领,直接把朱元璋的格局打开了。朱元璋后来回忆,郭子兴想抢李善长,李善长坚决不跟郭子兴,反而更让他倚重。
朱元璋打下太平府,李善长当帅府都事;攻克集庆,他又当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基本都是李善长说了算。《明史》里写“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整个后方的家底都是他打下的。
这时候刘伯温在干嘛?还在老家吟诗作对,享受风花雪月呢。
吴元年(1367年)平定张士诚,朱元璋封了三个国公,李善长排第一,徐达第二。洪武三年封功臣,朱元璋直接说“这次爵位都是我定的,至公无私”。李善长封韩国公第一,徐达第二,虽然徐达战功多,但李善长“供给军食,未尝缺乏”,朱元璋把他比作萧何——毕竟跟了自己十七年,整个后方的规矩、粮饷、税收,全是李善长一手包办。
所以啊,刘伯温再被后人吹成“再世诸葛亮”,真论对明朝开国的实际贡献,李善长甩他好几条街。朱元璋要的是能管后勤、定规矩、稳后方的人,刘伯温那套“看天象”,在开国阶段,还真不如李善长会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