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燕王朱棣起兵谋反)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大军讨伐之时,大明其他的亲王都在干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所谓的造反,指的是发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至建文四年,...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那会儿,朝廷大军都去讨伐了,其他大明亲王都在干啥?这事儿估计不少读者都好奇,今天就来唠唠。
咱们说的“造反”,其实就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到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的“靖难战争”。打仗的双方,一个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另一个是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
大明开国就立了皇太子朱标,要是朱元璋驾崩后朱标正常即位,估计靖难战争这种皇室内战压根儿不会发生。
不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先一步走了,朱元璋琢磨来琢磨去,选了年轻的皇孙朱允炆当接班人。这时候朱元璋年纪大了,没精力再像培养朱标那样重新培养朱允炆,能做的就是给皇孙继位铺路。
于是他快刀斩乱麻,把原太子党蓝玉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全铲了,又让自己儿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这些亲王掌握军权,去戍守边疆。
但朱允炆年轻,又从小在文人堆里长大,被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裹挟了。建文君臣对老皇帝的国策不感冒,一登基就大刀阔斧改革,核心就是“以文抑武”和“打压藩王”。燕王朱棣在他们眼里就是头号刺头,必须除掉,有理由要除,没理由也得编理由。这种情况下,朱棣起兵后,其他王爷都咋做的?今天就来聊聊。
靖难战争前各藩王现状
朱元璋生得勤快,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和小儿子朱楠,剩下的24个全封了亲王。这24位藩王,大概能分三档:
第一档:没儿子,封国被撤。第八子潭王朱梓、第九子赵王朱杞,这两位就没后代,国没了。
第二档:还没去封地。第十子鲁荒王长子鲁世子朱肇煇、第二十子韩王朱松、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第二十五子伊王朱(这里原文可能缺字,先按原文)。
第三档:戍边的亲王。比如次子秦王朱樉长子朱尚炳,封西安;第三子晋王朱棡长子朱济熺,封太原;第四子燕王朱棣,封北平;第五子周王朱橚,封开封;第六子楚王朱桢,封武昌;第七子齐王朱榑,封青州;第十一子蜀王朱椿,封成都;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封荆州;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封大同;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封甘州;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封广宁;第十六子庆王朱栴,封宁夏;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大宁;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封云南;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宣府。
对建文君臣来说,朱棣前面还有嗣秦王、嗣晋王,但这俩第二代亲王,声望、经验都比不上燕王,朱棣实际就是宗室老大。虽然明初亲王都有三护卫,但能节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棡死后就剩朱棣了。“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即燕王)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这记载说明朱棣军权不小。
第一招:项庄舞剑
燕王不除,朝廷不安!但怎么除,朝堂上吵翻了。最后建文帝听了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收拾朱棣亲弟弟周王朱橚,试试燕王反应。
p>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去世还不到百日),曹国公李景隆带大军突袭河南,把周王朱橚、周世子朱有燉这些王府宫眷全抓回南京审。朝廷一边严刑拷打周王父子,一边让燕王朱棣议罪。“初周王被执,果敕上(指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朱棣当时正守丧,又怕又愁,哪敢真帮弟弟?
朱棣在北平守了二十年,老狐狸一个,怎么可能让朝廷抓把柄。他给朝廷上书时正义凛然,搬出太祖《皇明祖训》:“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朝廷这一拳,打在棉花上了。
第二招:编织罗网
虽然“敌不动”,但朝廷不能“我也不动”。很快一张大网就朝朱棣头上罩来。第一步,以“备边”为由,把燕山三护卫官军调往开平,断了他们和北平城的联系。“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这招够狠。
第二步,接管北平城防。派工部侍郎张昺当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把军政大权从燕王手里夺走。
第三步,调大军合围北平。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军驻开平、临清、山海关。宋忠是锦衣卫出身,朱元璋嫡系,带三万精锐驻开平,还把燕山护卫的精壮全划走;徐凯在四川混过,和燕王没交集;耿瓛是长兴侯耿炳文儿子,朱标的驸马爷。这三路都是建文帝亲信,灭燕箭在弦上。
第三招:剪除羽翼
外围布置好了,就该剪朱棣的帮手了。青州齐王朱榑跟朱棣出过塞,他在青州起兵,朝廷大军腹背受敌,于是齐王被废;大同代王朱桂是朱棣连襟,大同在北平西边,是朝廷大军唯一缺口,代王也被废。
荆州湘王朱柏,当年和燕王一起观摩过皇太孙册封大典,地位特殊。荆州控长江天险,朝廷怕他帮朱棣偷袭南京。湘王有骨气,面对官军,不屑一顾,整理好衣冠,点燃宫殿,投火而死,王妃宫人全跟着。
p> 六月,远在云南、和朱棣八竿子打不着的岷王朱楩突然被废为庶人,为啥?他和西平侯沐晟有矛盾,朝廷为了拉拢沐家,牺牲个叔叔算啥。后来云南军队一直给朝廷卖命。万事俱备,就差借口了。巧了,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奏,说王府官校于谅、周铎等人谋逆。朱棣还想蒙混过关,使出“装疯”绝招——堂堂亲王在市井胡言乱语,抢食物,满地打滚。但燕王府长史葛诚早投靠了朝廷,装疯没用,朱允炆立刻派使臣抓燕王府官属,还要抓朱棣本人。
没退路了,只能反了。七月初一,燕王正式举兵,三年靖难战争拉开帷幕。这时候还有兵权的藩王剩9位: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谷王朱橞。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燕王起兵,其他王爷一开始难免兔死狐悲,但没人挺他。北平一地对抗朝廷,怎么看都是找死。
所以燕王七月十二日攻克怀来后,宣府谷王朱橞慌了——怀来离宣府不到两百里,骑兵两天就到。谷王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打不过,投降也得跟着死?于是他做了个“聪明”决定:回南京。建文帝挺满意,没想这叔父后来成了断他江山的最后一根稻草。
辽王、谷王南迁后,燕王、宁王合流,有兵权的在外藩王剩6位: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
这六位里,秦王、肃王、庆王在西北,和主战场没关系;楚王在湖广,蜀王在四川,和朱棣没利益冲突;晋王朱济熺,朱棣建文二年曾打大同,但救场的李景隆没晋王什么事。
建文朝廷对宗室太狠,这几位实力派王爷都袖手旁观,坐看成败。楚王、蜀王护卫强,宗室里威望高,要是他俩帮朝廷讨伐朱棣,“奉天靖难”的谎言就戳破了,兵源也能解朝廷困局。
“九月朔,监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朱允炆亲手把宗室推向对立面。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放燕王大军进城。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七月八日,楚王朱桢来朝。八月十二日,晋王朱济熺来朝。九月上旬,秦王朱尚炳、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来朝。各位王爷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新朝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