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何恢复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权力 (明成祖朱棣登基动画)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深知锦衣卫的权力过大,怙势作威,于是罢黜了锦衣卫的北镇抚司,除去其诏狱权,明成祖登上皇位后,一改明太祖的摆设,迅速地恢复了北镇抚司的权力,,专治诏狱,,使得锦衣卫权力往...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觉得锦衣卫这帮人权力太大了,仗着权势作威作福,干脆就把锦衣卫的北镇抚司给撤了,连带着诏狱权也给剥夺了。结果他儿子明成祖一登基,立马推翻老爹的做法,火速恢复了北镇抚司的权力,让他们“专治诏狱”,这下锦衣卫的权力直接凌驾在国家司法之上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裁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弄出了个锦衣卫。当时锦衣卫管三样事:巡察、捉拿、理诏狱。说白了,巡察就是守夜站岗,捉拿就是抓人,理诏狱就是管皇帝亲自下的案子。
后来《大明律》《大诰三编》都出来了,明朝的法制算健全了,皇帝的威信也立住了,明太祖觉得不再需要锦衣卫瞎掺和了。所以在洪武二十年,为了防止锦衣卫破坏司法,他直接烧了刑具,放了监狱里的人,全送到刑部去审,内外监狱都归三法司管,锦衣卫的诏狱就这么没了。
明成祖知道锦衣卫权力大不是好事,也知道他们的毛病,但当时他这皇位来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人心不稳,为了稳住皇权,也是没办法,权宜之计,只好恢复锦衣卫的诏狱权。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成了大明第三位皇帝,但这皇帝当得并不踏实。当时宫里一场大火,建文帝失踪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明成祖就怕有人偷偷扶植建文帝,再起兵造反,把他好不容易到手的江山给搅黄了。他这皇位是打下来的,好多人都在质疑他合不合法、正不正统,尤其是那些建文旧臣。这些旧臣表面听调遣,背地里可能跟他对着干,不像方孝孺那样硬刚,但暗地里小动作不断。君臣关系处不好,没法好好共事,国家治理肯定受影响。
一开始明成祖对建文旧臣挺狠,搞“瓜蔓抄”,杀了一大片,后来发现杀过头了,没人能干活了。他自己是靠北平起家的,那边能人本来就不多,官位空了一大堆,根本补不上。所以明成祖必须得好好处理建文旧臣,跟他们把关系捋顺,而且得快点。
可人心这东西最难猜,保不齐就有官员心里有鬼。万一提拔起来的是个二心人,政局不就乱套了?皇权也危险。明成祖不想留着这隐患,就得想点实在的法子盯着这些旧臣,让他们规矩点。
永乐年间,明成祖恢复了北镇抚司,锦衣卫又管上诏狱了。这下北镇抚司的权力一下子大到没边,比正经司法部门还横,除了抓人审人判人执行人,还有法外的权力,当时管这个叫“人主私刑”——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刑。明成祖让锦衣卫重拾诏狱,效果确实不错,底下那些暗流涌动的老臣们老实多了,明成祖的威信也立起来了。但锦衣卫手握法外权力,终究是把国家司法给破坏了。按理说,等明成祖威信立稳了,就该削弱锦衣卫,恢复太祖那套合理的规矩。可他愣是一直没动。
因为锦衣卫“兴大狱”还有存在的价值。明成祖一直琢磨着迁都北京,这下又出了新麻烦。迁都这事儿,路途远,折腾起来劳民伤财,耽误农活,老百姓肯定有怨气。而且营建北京城的时候还闹了场大火,以前那些反对迁都的大臣们又跳出来了,纷纷上书劝谏,反对声越来越大。
这么一来,建文旧臣那边是压住了,可新的麻烦又来了,总得有人收拾残局,锦衣卫又有了存在的理由。

后来明成祖发现,光盯着建文旧臣还不够,迁都路上麻烦事一堆,锦衣卫这把刀,虽然锋利,但总得有个由头握在手里。毕竟底下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谁哪天就起了二心?有了锦衣卫,那些敢乱说话、乱做事的,总得掂量掂量后果。
说到底,锦衣卫这东西,太祖觉得烫手扔了,成祖觉得趁手又捡回来。权力这玩意儿,用好了是刀,用不好就是火。成祖在位那会儿,这火倒是没烧到自己,可后来的人,怕是要尝尝这火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