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

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留了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团,这是第一步,心慕汉高唐太的他需要一个让王朝雄视六合、让子孙福奕万代的都城,这是第二步,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

admin

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留了当时明朝顶级的武人集团,作为他将来继承大统后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团,这是第一步。他心里羡慕汉高祖唐太宗,想建个能让王朝雄视四方、子孙万代享福的都城,这是第二步。

朱标靠着姻亲关系,拉拢了常遇春、蓝玉这些当时顶尖的武将,再加上关中那边地形险要,天时地利,对付北元那帮残余势力,威胁可不小。而且有黄河当屏障,不用像北京那样时刻囤重兵,省了好多事。北京呢,因为地理位置和漕运方便,肯定还是个军事重镇,藩王镇守,跟关中新都分庭抗礼。结果呢,朱标这孩子壮年就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当时都快七十了,这打击太大了,哪还有心思搞迁都啊。

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图1)

朱元璋后来自己写了个《祀灶文》,里头透着无奈:“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听着还挺让人难受的。

朱标的武人集团,说白了是他自己的基本盘,不是朝廷的。后来朱元璋杀了一堆人,但徐达、李善长、汤和、耿炳文、郭英、沐英这几个跟他关系铁的勋贵,都活到了最后,可见他不是瞎杀,心里有自己真正的班底。

朱允炆当时跟朱元璋说对付叔叔们的方法:先拿德行感化他们,再用礼法约束,不行就削地,再不行就改封地,实在没办法才动手。结果他没按套路出牌,直接跳到拔刀,还挑软的捏,削藩削着削着,皇帝的威信就没了,最后最老辣的朱棣反了。

建文帝干的一件特别得罪北方人的事,就是把各省的儒学教授给砍了,朱棣上位后立马给恢复了。靖难之役能成,不光是朱棣会打仗、运气好,朱元璋当年定的制度也起了大作用。朝中出了奸臣,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本来就是朱元璋安排的,他还特意让诸王多带兵、立威信,保证他们真有这本事。

总的来看朱棣起兵看似叛乱-为何说是朱元璋设计好的效果(图1)

朱元璋刚走,齐泰、黄子澄他们就大刀阔斧废亲王、夺护卫兵,这不就是奸臣嘛?燕王府自己的护卫兵被宋忠他们调走不少,但朱棣起兵时,以前跟他一起出塞打仗的老部下都响应了,这就是朱元璋培养的成果。王府护卫兵满打满算才一万五,朱元璋还真指望靠这点人打到南京?开什么玩笑。不过《皇明祖训》说靖难成功后亲王得回自己的封地,结果建文帝没跑也没出来谈,居然自焚了,朱棣连装都不装了,直接登基了。

其实朱棣进南京后,南军的大将像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这些人,后来都归顺了朱棣,这说明朱元璋当年带出来的这些将领还是懂事的,虽然奉朝廷的命令打仗,但心里明白朱棣确实是按祖训来的,所以能接受这个结果。文官里头,当然有念着建文帝恩情的,但也有不少识时务的,所以朱棣很快组了内阁、重建政府,各地官员也都跟着归顺了,就浙江那个布政使还在招民兵,结果被手下抓了。

这么看,朱棣起兵看着像造反,其实就是朱元璋当年设计的应急机制启动了效果。从传位来说,朱元璋按嫡长子制把皇位给了建文帝,现在朱棣取代他,不就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嘛。朱家内部管不了外部,但里里外外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子孙。我觉得这正好说明朱元璋的制度,就是为了保他们老朱家一姓的江山。要是建文帝那帮没政治头脑的人真把朱棣的军队灭了,那才是朱元璋的真失败,指不定以后朝廷又要出什么幺蛾子。

朱棣上台后,没粗暴地废掉亲王领兵,而是慢慢改了,变成“天子守边”,在京城堆了更多兵。不过历史上人走茶凉的例子多了去了,朱元璋定的这个制度,能在他死后几年还影响皇位归谁,也算挺厉害了。


上一篇: 朱元璋的儿子那么多-他们为何没有人和朱标抢太子之位 (朱元璋的儿子都是谁生的) 下一篇: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用于招收多少岁的民间儿童入学 (朱元璋 诏书)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