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那么多-他们为何没有人和朱标抢太子之位 (朱元璋的儿子都是谁生的)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当朱棣的马蹄踏进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已经无可挽回,皇宫燃起的烈焰中,建文朝的忠臣们,以悲壮的方式与他们的君王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
今天想聊聊朱标,就是那个差点让朱棣没机会当皇帝的太子。朱棣打进南京那会儿,建文帝朱允炆基本没跑儿了,皇宫大火一烧,跟着建文帝的那些忠臣,就这么悲壮地跟着君王一起,消失在历史里了。

不管朱棣把“靖难之役”说得多么正义,他到底还是造反夺了位。所以有人就感慨,建文帝太嫩了,要是他爹朱标还活着,借朱棣十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朱标在世时,确实没人敢跟他争太子之位,但说朱棣“隐忍”,那就真被《太宗实录》给骗了!
咱们聊三个问题,就能把这段历史捋清楚:为啥弟弟们都不敢跟朱标争储?朱棣对朱标真的“忍”了吗?那些兄弟相争的记载,背后有啥猫腻?
先说第一个:为啥弟弟们都不敢跟朱标争储?

朱元璋虽然生第一个儿子晚,27岁才有了朱标,但“生产效率”贼高,一辈子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民间儿子多了分家产,皇帝儿子多了争储位,但朱标活着的时候,弟弟们都挺“乖”,没人敢跳出来跟他抢。一点点不和谐的声音,都藏在《太宗实录》里,咱们最后再揭它的底,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朱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就因为皇位诱惑太大,必须得有明确的继承规矩,不然兄弟们非得打起来不可,皇家的政治遗产也得被分光。西周的时候,周公搞了个《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条铁律一直用到清朝才被打破。
“嫡长子继承制”特别死板,只看出身,不看本事,说白了就是比谁更会投胎。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马氏,生了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按规矩,只有这哥五个才是嫡子,才有资格当太子候选人,其他弟弟只能眼馋,别想动歪心思。
这五个人里,按年龄排,老大朱标就是没争议的储君。万一老大没了,老二顶上呗。所以朱标死后,朱元璋按理该立朱樉为太子,结果他立了朱允炆当皇太孙,这明显是公然违法。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马皇后其实只生过一个女儿,没儿子,朱标兄弟几个妈不一样。就算这样,也不影响朱标第一顺位——没嫡子的话,庶长子就是老大嘛。所以啊,朱标一出生就有法律罩着,谁敢跟他争,那就是跟整个规矩过不去,罪同谋反!就算皇帝想破规矩,大臣们也得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再说说朱元璋的态度。老朱可能是开国皇帝里,对太子最上心的一个了。早年他颠沛流离,晚婚晚育,听说长子出生时,高兴得“忘形”,跑到山上刻了行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老朱刚当吴王,就立朱标为世子,登基称帝后,立刻封他为太子。他还给朱标配了顶级的“师资团队”,组了超大的太子府政治班子,一点不怕太子势力太大。朱标22岁开始监国,老朱就在旁边手把手教,历史上真没几个皇帝对太子这么费心过。
可惜朱标“福薄”,死的时候让老朱哭得死去活来:“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老朱这么力挺朱标,谁还敢呲牙?活腻歪了?

民间总传老朱老骂朱标“子不类父”,甚至俩人还因为政见大吵过,这明显是把刘邦和刘盈的故事套朱标身上了,可信度太低。就算真有,也不代表老朱不喜欢朱标,当爹的,哪有对儿子没高要求的?当然,这些传闻背后,有人推波助澜,咱们第三个问题再说。
朱标的德行也服众。史书说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都犯过错,把老朱气得够呛,差点把他们爵位给撤了。作为太子,朱标显出了大哥的担当,替兄弟们求情,老朱才消气。这么个有情有义的大哥,给弟弟们挡风遮雨,就算有“白眼狼”,也不敢跟他叫板啊。

“靖难之役”时有人说,可惜朱棡不在了,不然肯定能护着朱允炆,朱棣也不敢反。可朱棣最后还是从侄子手里抢了皇位,是不是他早就想造反,只是朱标在世,不得不“忍”着呢?
我倒觉得,根本没这回事儿!朱棣造反,跟他对朱标的态度没关系,纯粹是朱允炆削藩把他逼急了。朱标活着时,朱棣压根就没想过争储,更谈不上“隐忍”。
谋逆这事儿难度多大啊,像朱棣这种王爷,但凡不伤到根本利益,谁愿意拿命赌?你看朱棣造反前,被逼得装疯卖傻,就知道他压力多大,多被动。造反后,他又因为兵力不足,好几次差点玩完,要不是运气好,早被干掉了。

朱棣自己清楚,“靖难”是拿命赌个概率极低的希望,只要朱允炆给他留点活路,他肯定不会拼命。所以不能拿他最后成功,反推“靖难”是早有预谋。也就是说,没有削藩,或者削藩不那么狠,朱棣绝对不敢造反。既然如此,他更不可能对朱标有歪心思,哪来的“隐忍”?
这道理其实不难懂,只要不先入为主,不把历史想得太黑白分明,就能看清楚。可偏偏有人想浑水摸鱼,故意把事儿搞复杂,后人就容易上当。

比如《太宗实录》里就写,老朱多次夸朱棣比朱标更适合当太子,甚至说“吾所意属”,还想换太子;还写几个嫡子为太子位明争暗斗。这书里说,晋王朱棡听说老朱想立朱棣,就替朱标打抱不平,“单挑”朱棣:“时晋王亦闻太祖注意于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后晋王与上皆来朝,上有疾,晋王数以语见侵,上内怀忧畏,疾增剧,遂恳求归国。”
“上”就是朱棣,《太宗实录》记载的是他的事儿。按这说法,朱标的太子位根本不稳,老朱一直想换朱棣,朱棡都看不下去了,替大哥出头。

真这样吗?俩字,扯淡!
《太宗实录》明显是朱棣当上皇帝后,心虚,不惜编造历史,拉他爹背书,证明自己皇位合法——你看,不是我抢侄子的,是我爹原本就想传给我的!
可朱棣编来编去,缺了个关键环节:既然你爹想立你,咋就没动静呢?就算你大哥死了,他宁可立你侄子都不立你,这咋圆?不管咋解释,都让人觉得好笑,所以这破洞太大,朱棣干脆留着,一不小心就露了腚!

现在明白了,弟弟们不跟朱标争储太正常了,真有人争,不是脑子有病就是赌徒。至于朱棣“隐忍”,根本不存在,别拿“靖难”的结果反推前因,更别信朱棣给自己抹的脂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