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曹利用最后是怎么死的-揭秘 (北宋大臣曹利用)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从古至今,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边远小官,都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那就是坚持原则,只有能在官场上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臣...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这话搁古代,不管是当大官的还是小地方的官,都得琢磨一件事:做人得有原则,守住底线,才能站得住脚。今天咱们说的这位名臣,偏偏就是个反面教材,到底咋回事呢?接着往下看。
说起澶渊之盟,大伙儿应该都听过。那时候辽圣宗和萧太后带着大军,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为由打过来。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宋真宗本来就怕辽国军队,吓得都想跑南方去,结果大臣寇准死活拉着他,非让他去澶州(河南濮阳)督战不可。宋真宗没办法,只好北上。正好这时候宋朝将领射死了辽国大将萧达凛,宋真宗觉得有和谈的资本了,辽国也不想一口吃掉宋朝,最后两边和了,因为澶州又叫“澶渊”,所以史称“澶渊之盟”。

当时宋真宗正愁派谁去和谈,曹利用正好进宫述职。这曹利用当时只是个小官,经略安抚使,说白了就是给皇帝跑腿的。但他能说会道,宋真宗一看,嘿,这人不就合适嘛?可他又觉得曹利用官儿太小,说话没分量,就让枢密院去考察考察。第二天,枢密使王英就亲自来推荐,说让他当和谈代表绝对能成事。宋真宗立马把他叫进来,说:“这次去谈,对方无非就是要钱要地,要钱可以,要地没门!”
曹利用拍着胸脯保证完成任务。宋真宗又画了条底线:赔款别超过一百万两银子就行。结果寇准听完不乐意了,又给他下了死命令:赔款最多三十万两,超了我就砍你头!曹利用领了命,到了辽营,凭着一嘴好话,跟萧太后唇枪舌剑地磨了好几天,最后真把赔款压到了三十万两。从此他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尚书。

曹利用不光会说话,也有本事,所以成了朝中重臣。到了太后刘娥垂帘听政那会儿,更器重他,朝廷啥事都得他签字才能算数。曹利用这人性格直,脾气冲,连太后刘娥写的升官或者发钱的条子,他经常给驳回。刘娥心里虽然倚重这位老臣,但也拿他没办法。可曹利用这么一来,就得罪了太后身边一堆小人,尤其是那些太监,对他意见大得很。
这时候有个太监发现,曹利用这张“铁面”也不是完全“不近人情”。他发现每次送条子,只要是太后写的,多送几次,总会批一两个。其实曹利用的意思也简单,就是不想跟太后闹得太僵,偶尔给太后点面子。可就这点“漏洞”,让小人钻了空子。太监直接跑去跟太后说:“我们去曹府送了厚礼,事儿才办成的。”太后一听,火“噌”就上来了,心想这个曹利用也太虚伪了,立马就把他罢官贬职了。曹利用最后因为又气又愁,自杀了。
想当年寇准给他定下三十万两的底线,那可是给他画了条保命的线。曹利用有了这条线,在辽国才能谈成事儿。
可他当上丞相之后,就没守住自己的底线,最后底线变得能伸能缩,结果被人利用,不光丢了官,连命都没了。
曹利用啊,他压根就没明白当年寇准给他“画底线”是啥意思。
人活着,得有自己的规矩和底线。底线高低是其次,关键是得守住,不然一破底线,漏洞百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