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会实行先南后北的策略-赵匡胤为何做出这个决策 (宋朝为何实行南北分卷)
每当一提起赵匡胤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现在有很多人把赵匡胤制定的,先南后北,战略视为宋朝不能完成统一的重要原因,认为如果先北后南、先难后易的话,早就收复了燕云十...
一提到赵匡胤,我脑子里就冒出电视里那个陈桥兵变的形象,今天就聊聊他为啥非要“先南后北”,不先打北边的契丹。
现在很多人吐槽,说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战略坑了宋朝,觉得要是先打北边收复燕云十六州,南方那些小政权迟早是囊中之物。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其实没那么简单,咱们得看看赵匡胤当时到底咋想的。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接手的是后周的家底,地盘不大,四周全是敌人——北边有北汉,还有北汉背后撑腰的契丹这个硬茬;南边更热闹,吴越、南唐、南汉、后蜀,一堆小政权各自为王。
史书上说,赵匡胤刚当皇帝那会儿,其实心里是想先北后南的,还特意问了三个大臣的看法。
第一个问的是宰相魏仁浦,赵匡胤直接说:“我想打太原,咋样?”魏仁浦回了一句:“欲速不达。”
第二个是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赵匡胤问他打太原、汾阳的计策。张永德说:“北汉兵少但凶悍,还有契丹撑腰,现在打不了,等他们自己不行了再说。”说白了,就是觉得刚建国,别惹契丹。
最关键的是第三个,宰相赵普,这就是有名的“雪夜定策”。赵匡胤下着大雪跑赵普家,说:“我想拿下太原。”赵普沉默半天,说:“太原在西北,要是真打下来了,边上的契丹就得我们自己扛,不如先留着当缓冲。等南方平了,再收拾这个小地方不简单?”赵匡胤本来就有这想法,听完就说:“我就是想试试你。”
你看,这三个人的意思都差不多:宋朝刚起步,别跟契丹硬碰硬,不然自己都保不住。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先南后北确实更靠谱。瞅瞅地图,契丹本身就是个大麻烦,要是跟他们陷入拉锯战,南边那些小政权保不齐会背后捅刀子。所以啊,先搞定南方,稳住后方,才有底气跟北边的硬家伙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