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子为何盛行簪花之风-又体现了什么社会环境 (宋朝男子为何簪花)
众所周知,名著,水浒传,说的是北宋年间梁山108位好汉的故事,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中,好几个人竟都喜欢在头上戴花——比如短命二郎阮小五戴过石榴花,病关索杨雄戴过芙蓉花,浪子燕青戴过四季花,...
最近翻《水浒传》,发现个挺逗的事儿——书里那些打打杀杀的好汉,居然有不少爱往头上戴花的。短命二郎阮小五戴石榴花,病关索杨雄戴芙蓉花,浪子燕青戴四季花,最绝的是刽子手蔡庆,简直爱花成痴,人送外号“一枝花”,花从没离过头。别以为他们是土匪口味怪,其实这事儿在宋朝可时髦了,那时候男子簪花,就跟现在流行穿潮牌似的,从朝廷到民间都爱这口。

说到宋朝男人爱戴花,跟风不风流、钱多钱少真没关系,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史料里记载,连宫里都有这规矩——逢年过节、宴会啥的,不戴花都不行。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诗,说宫里过元宵,满朝文武帽子上都插着牡丹、芍药、蔷薇,远远看去一片花海,暗香浮动,想想那画面就挺热闹。
连大文豪苏轼都凑这热闹。他在杭州当官时,吉祥寺的牡丹开了,跑去赏花,还写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我这老头子戴花不害臊,倒是花该嫌我老吧。你看,连苏轼都不怕被笑话,说明那时候男人戴花真不算啥怪事,从官员到老百姓,都挺乐在其中。
不光平时戴,国宴上更少不了。宋朝的大宴,什么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都得簪花。这习俗其实唐朝就有,但宋朝才流行起来。宋真宗时期开始,宫宴上正式兴起来,到了宋徽宗那儿,简直玩疯了。他出门戴小帽簪花,连随行的臣子、仪卫都赏花。后来还定规矩:有宫花锦袄的才能进大内,一朵小簪花成了“通行证”,身份的象征。皇帝带头喜欢,百姓能不跟风嘛。
皇帝不光自己戴,还喜欢把摘的花赏给大臣。诏近臣赏花时,亲手摘了戴他们头上,这可不是普通赏花,是代表皇权的恩宠。能被皇帝赐花,那可是天大的荣耀,比现在拿个奖状还让人激动。
文人墨客还给簪花编了故事。沈括《梦溪笔谈》里说,扬州太守韩琦后花园开了种叫“金带围”的芍药,一枝四杈开四朵,他请来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一起赏,剪了四朵花每人插一朵。结果这四个人后来都做了宰相,应了“四花之瑞”的吉祥话。从此芍药就成了“花瑞”,都说戴了能官运亨通。虽然听着像传说,但大家心里都盼着呢,所以簪花慢慢成了仕途升迁的吉祥物。
当然也有不爱戴的,比如司马光。这人实在,觉得戴花太花哨,不符合男子汉气概。仁宗年间他中进士,参加闻喜宴,皇上赐花,别人都美滋滋戴上谢恩,他磨磨蹭蹭不戴,还是旁人提醒才勉强戴上。但那时候簪花是礼仪制度,不戴会被御史弹劾,想拒也拒不了,只能硬着头皮当“时尚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