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士兵头上戴的帽子有什么作用-它是由什么制作而成的 (宋朝士兵头上戴的帽子)
宋代的士兵,头上戴着一顶笠子,这种装扮,很多人会觉得很滑稽,甚至怀疑宋朝的士兵是不是真戴了一顶笠子,理由是,这样的笠子,其防御性是很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戴在头上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宋代的士兵,头上戴着一顶笠子。这种装扮,很多人会觉得很滑稽,甚至怀疑宋朝的士兵是不是真戴了一顶笠子。理由是,这样的笠子,其防御性是很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戴在头上呢?

不过,我倒觉得应该不会是假的。证据如下。
首先,《水浒传》里老提这种笠子,比如:“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著一把红缨。”“只见一个大汉,头带白范阳毡笠儿,身穿一领黑绿罗袄……”等等。
其次,当时人画的画里也常见这种笠子。比如《清明上河图》上就有戴笠子的军官。在一些宋代留下来的石刻中,也会看到戴笠子的人。
还有,宋代官方的军事书《武经总要》里,也有戴这种笠子的士兵插图。
那为啥宋朝军队非得戴这种笠子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吧,这帽子遮阳挡雨挺管用。大家都知道,宋朝那时候国土不算特别大,北宋燕云十六州让北方占了,边防线就往南挪;南宋又割了地给金国,边防线更南了。所以宋朝军队主要待在南方,太阳毒得很,雨水也多。打仗的时候,太阳晒得眼花,雨水淋得看不清路,戴这种笠子确实方便。铁头盔呢,隔热差,南方大太阳戴铁的,不得热晕过去?
其次,这玩意儿可能是从北方少数民族那儿学来的,还改了改。宋代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得最强大的时期,他们老打胜仗,宋朝就盯着他们的打法、着装看。北方少数民族用皮革做头盔的办法,就这么被引进了南方。南方再根据雨水多太阳大的特点,把头盔改造成笠子的模样。

《水浒传》里面,称这种笠子叫做“范阳毡帽”。在宋代,范阳属于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这里很容易在贸易中获得北方少数民族的牛羊皮毛。因此,在这里用牛羊皮毛来做笠子,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再一个,宋朝军队太多了,铁头盔不够分。有学者研究过,宋神宗时期铁产量有12万吨,邓小南女士说北宋中期在7.5万到15万吨之间。不过军队实在太多,虞云国在《细说宋朝》里提过,宋神宗时军费占了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铁得优先做武器,哪还有那么多做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