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管束-古代皇帝可以随意挥霍国库吗 (有人管吗)
影视里常有这样的情节,皇帝龙颜大悦,开口就赏黄金万两,布匹五千,良田千顷,仿佛皇帝有无尽的钱可以挥霍,一些国人也以为然——天下是皇帝的,钱还不是他的,可果真如此吗?非也,其实在2000多年前,皇室财政...
影视剧里演皇帝高兴了,张嘴就是“赏黄金万两,布匹五千”,看着好像皇帝的钱跟大风刮来似的,天下都是他的,钱还不是他的?其实啊,没那么简单。早在2000多年前,皇室财政和政府财政就得分家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国家机构时,就琢磨着政府和皇室得分开,不能混为一谈。汉朝沿袭秦制,这两者的分工更明确了。三公九卿里,有大司农(最早叫治粟内史)和少府。大司农管国家钱袋子,主要收田赋租税,给政府花;少府管皇家私房钱,靠山泽、口赋这些,供皇帝和皇室日常开销。账目清清楚楚,各管各的,皇家的私房钱不能找政府要,政府的开销也不能动皇家的,这开局还算靠谱。
可皇帝毕竟是国家元首,政府经济要管,皇室开销也得经手。左手政府,右手私人,用着用着难免就勾搭上了。汉武帝算是比较早碰上这问题的。汉武帝这人吧,就爱打仗,不打仗总觉得天下不太平。打嗨了收不住手,回头一看,政府国库空了。把自个儿的私房钱(少府)填上还不够,汉武帝就去跟盐铁商人借钱。
结果盐铁商人脑子不太灵光,跟汉武帝讲道理:“陛下,我们已经缴过税了(盐铁税收当时归少府管),真没钱了。”汉武帝脾气可不好,当年司马迁不就是因为他触霉头嘛?二话不说,直接把盐铁经营权收回来,交给大司农,政府自己经营,这就是“盐铁官营”。看得出来,汉武帝心里门儿清,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啥区别、啥联系,他门儿清。

这制度后来唐朝宋朝也跟着用。唐朝国力强,基本没啥变化。到了宋朝,宋太祖刚建国那会儿,老打仗,怕钱不够用,专门设了个“封桩库”,把每年结余的钱存进去,以备不时之需(《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凡岁终用度之餘皆入之,以为军旅饥饉之備)。理论上这还是国家财政。可老祖宗的算盘,没算准富二代会败家。宋朝本来有钱,放着一大堆银子不用,存着存着,就变成皇帝的私房钱了(归私人了)。
政府官员也不傻啊,打仗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往小了说还不是为了皇帝?皇帝家打仗,当爹的不得表示表示?所以一到战事紧张、国库见底,官员就盯着皇帝的私房钱。宋真宗就老被政府官员借钱,他一看这架势,这是要掏空我啊!地主家也没余粮啊,赶紧警告:“别总惦记我的钱,你们自个儿挣去!”(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假贷)转头又管管私房钱的官员下令:“谁敢把我存折余额说出去,砍头!”(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
从这以后,皇帝有多少钱,政府那边就摸不着头脑了。不过宋真宗的接班人宋仁宗还算厚道,《宋史》记载,他好几次直接从私房钱补贴国家财政,数目还不小。可偏偏来了个搞艺术的宋徽宗,公家的钱、皇家的钱让他倒腾得差不多了,国家也跟着快玩完了。

明朝皇帝吸取了宋朝的教训(政府问皇室要钱),反其道而行之——皇室问政府要钱。当然,钱先得藏自己手里,叫内库;国钱在户部。明朝奇葩皇帝多,觉得国库的钱不是自己的,时不时就去“借”一笔,据说最多一次“借”了2400万。
除了敲诈政府,明朝皇帝还自己创业搞创收。武宗朱厚照更绝,在后宫摆摊当店长,赚钱存内库(这操作真让人看不懂)。后宫市场小赚不了大钱,他干脆到宫外开皇店、放高利贷,收入倒是不少,可跟老百姓抢生意,最后惹出大乱子。
神宗朱翊钧赚了钱,就喜欢在炕上数私房钱,跟地主老财似的。钱是赚了,可舍不得给政府花,连打仗缺钱都不给:“谁再让我动私房钱,我跟谁急!”(谕廷陈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帑)明朝中后期政治乱、经济垮,农民起义不断,到李自成、张献忠那会儿,早就病入膏肓,救不回来了。
清朝皇帝又吸取了前朝的坑,一上台就把自己的小金库充公了。要用钱,从国库支,每年十万两,支出来的钱由内务府管,跟户部各管各的。清初皇帝还立下规矩:不能伸手跟户部要钱。可皇帝花钱也没个谱,比如乾隆南巡,公家花销大,自个儿花销也不小,缺钱了又不好跟户部开口,乾隆就发明了“议罪银”——专门给违法官员设计的,说白了就是交钱减刑。官员有钱,花钱免罪,肯定乐意(反正还能捞回来)。这招虽然不地道,但也说明清朝皇帝基本守着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不能混的规矩。
可到了清末,慈禧又把这规矩忘了,伸手跟户部要钱修颐和园。那钱本来是预备给海军的,当时内忧外患,列强正磨刀霍霍要瓜分中国,她还为了自己享乐,结果甲午一战,兵败如山,也是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