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揭秘他们的取暖工具-古代人寒冬如何取暖 (揭秘他们的取景地英语)

最近各地区真是正式开启了一场,速冻模式,北方冰天雪地、南方阴风冷雨,之后冷空气的到访也会愈加频繁,在中国五千年的气象史上,曾出现过四个寒冷期,寒潮给人们带来了刺骨的寒冷,也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在瑟瑟...

admin
最近这天气,算是正式开启“速冻模式”了。北方冰天雪地,南方阴风冷雨,接下来冷空气估计还会一波接一波。翻看中国五千年的气象史,其实还有过四个特别冷的时期。寒潮一来,刺骨的冷不说,生活也各种不方便。在瑟瑟寒风里,突然想到:古代没空调暖气这些,古人是咋熬过寒冬的呢?咱们一块瞅瞅。

火墙地暖古已有

秦朝那会儿,贵族家里和皇宫里就已经有“壁炉”和“火墙”了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挖出过三座壁炉,两座是浴室用的,第三座挨着最大的屋子,估计是秦始皇专用的。壁炉主要是烧炭,出烟孔通到室外,防止熏着。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里还发现了火墙,就是用两块筒瓦扣成管道,包在墙内侧连着灶,这火炕、暖气的雏形算是有了。

明清时候,宫殿的墙里会砌空心的“夹墙”,也就是咱们说的“火墙”。墙底下有火道,添炭的口子设在殿外的廊檐下。点着火后,热气顺着夹墙跑,屋里一下就暖和起来了。

地暖现在可是取暖界的“新贵”,但其实这技术老早就有了。据说地暖可能从魏晋时期就开始了。吉林通化挖出过几座魏晋的宅子遗址,里面有火炕的痕迹。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写过河北的地暖,说观鸡寺的大堂房基是石头做的,里面连通着,从外面点火,热气钻进石头房基,屋里就暖和了。

富人用花椒造“温室”

说到调室温,咱们现在靠空调,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招儿。

秦汉那会儿,冬天能调室温的房间就出现了,叫“温调房”。东汉张衡在《西京赋》里写过“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这个“温调”说的就是这房间。当时贵族家里基本都有,皇家更不用说了,皇家的温调房又大又高级,叫“温调殿”。冬天皇帝、太后、皇后、妃子们都住那儿,也是皇帝跟重要大臣议事、接待贵宾的地方。

“汤婆子”陪伴“睡到明”

建筑取暖虽然能让屋里一直暖和,但还得有些灵活的小物件辅助一下。

常见的有火盆,又叫“神仙炉”,挺有地方特色的。史料说火盆起源于黑龙江,到现在都有2000多年历史了。大多是圆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五六十厘米,有的盆边还刻着吉祥图案。现在农村冬天也还在用。除了火盆,还有些个人用的取暖小东西,比如手炉、足炉。

手炉呢,有炉身、炉底、炉盖(也叫炉罩)、提梁。炉身分两层,外壳和内胆,内胆一般是铜的,放炭烧着取暖,外壳包着内胆,既能保热,又能通过中间的空气把热量从盖子的镂空花纹里散出来。炉盖上的花纹可多了,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炉身上还有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花纹搭配得挺好看,也能看出老祖宗的民俗文化多丰富。手炉在明清最流行,清末以后就慢慢没人用了。

揭秘他们的取暖工具-古代人寒冬如何取暖 (揭秘他们的取景地英语)(图1)

足炉

足炉可能有人没听过,但“汤婆子”大家肯定知道。“汤”在古代就是热水,“婆子”是说它能陪人睡觉。宋代就有足炉,跟现在的热水袋差不多,灌满热水放被窝里暖脚。足炉是铜的或瓷的,扁圆的壶,上面有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儿灌。

足炉有铜的、锡的、陶瓷的,大多是南瓜形状,小口,盖子里面有“厣子”(就是小塞子),防漏水。灌满水的“汤婆子”旋紧盖子,再塞进个差不多大小的布袋里放被窝里,晚上睡觉就暖和多了。

这么个小取暖物件,还被不少诗人写过。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里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代瞿佑的《汤婆》也写:“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上一篇: 家族中人都不敢逃走-古代遭遇株连九族时 (家族中人都不爱说话) 下一篇:有没有人管束-古代皇帝可以随意挥霍国库吗 (有人管吗)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