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制度难度有多大-想考中进士有多难 (古代的科举制度)
对科举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都说现如今的高考是过独木桥,所有的学校都抓紧一切时间让学生们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时候人...
最近刷到不少人说高考难,突然想到古代的科举,那才叫一个“地狱模式”。都说现在高考是过独木桥,学校抓着学生猛学,为将来铺路。但你可能不知道,古时候的科举难度,甩现在高考好几条街,要是现代考生穿越回去,估计连海选都过不去。那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

中国古代科举项目多、难度大,三百多年下来才出了两万四千个进士,想想现在高考国考,简直不值一提。咱们觉得高考难,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历史上的“高考”更狠。科举制度完善后,考功名得过四级: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古代没“毕业”这一说,中了秀才算有功名,没中就是童生,多大年纪考中秀才,多大年纪才摘掉“童生帽”,所以爷爷和孙子一起提着考篮进考场的事,多了去了。
想考秀才,得先过县试、府试,再到省里的学政那儿考,三场全过才算。录取率低到吓人,三十个秀才里能中一个,就3%。但就算只是秀才,在村里也倍受尊重,老婆都能叫“秀才娘子”,见官不用下跪,作个揖就行,因为你有功名。要是中了举人,那就不得了,直接被叫“老爷”,能当官,地方上学历最高的通常就是举人了。
秀才再往上考举人,更难,三十个里出一个,3.3%的录取率。举人考贡士,得去礼部参加会试,二十个举人里出一个,5%的录取率。贡士就能参加殿试了,皇帝亲自主持,这时候基本都能中进士,但分三甲:一甲就三个,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一百来个,三甲二三百个,主要是排个名次,告诉大家谁更厉害。

最厉害的是“连中三元”,就是乡试第一解元(比如唐伯虎)、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一千多年科举就十来个人能做到,一个朝代也就几个,太难了。考试本身就耗时间,题目还特别刁钻。明清的八股文,只能从四书五经里出题,这些书本来就字少意深,比如《春秋》一万多字讲几百年历史,考了几百年,题目都被出尽了,只能“搭题”——把前一句的后半句和后一句的前半句拼起来,让你解释为什么对,简直像智力游戏,能考上的都是大神。
所以清代三百年才出两万四千个进士,科举三年一次,偶尔皇上开恩科多考一次,想想看,这难度比今天考清华北大难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