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考几科-只有语文一门吗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顺序)
作为传统应用时间非常长的人才提拔方法,提到科举内容朋友们第一个想到的即是,八股文,,辣么传统科举测验真的只评语文一门吗?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究竟上并非云云,科举从创...
提到科举,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八股文,觉得古代科举就考语文?其实不然。科举从出现到完善,经历了挺长时间,考试科目一直在变。
现在普遍认为科举萌芽在南北朝,后来隋朝发展完善,唐朝时才固定下来。不过刚诞生那会儿,科举制和两汉的察举制挺像,没形成定制,只有明经科和进士科两类。比如隋朝科举还得官府推荐,直到唐高祖武德年间才明确地方预试和考生“自荐”的制度。
后来经过唐太宗和武则天进一步完善,科举才真正开始规范执行。当时的科举主要分常科和特科,常科是每年定期考,特科是皇帝临时下诏搞的特殊考试。
根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当时的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武举、童子科、医举科这些。
简单说说各科考啥:1、秀才科。主要考方略策,也就是战略策略。隋唐时秀才科等级最高,所以录取难度超大,隋朝秀才科总共才录取10人,唐朝每次也就一两人,很少有人敢报,所以唐初没多久就被废了。2、明经科。又细分了好几类,比如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些。唐朝还把经书按分量分大、中、小三类,《论语》《孝经》是必考的。明经科主要看学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死记硬背有时也能录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后加试时务策,就是想让读书人别光啃古书,多结合实际思考,学以致用。3、进士科。唐初只考五道时务策,后来唐高宗调露二年加了帖经、杂文,变成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中期后又增考诗赋,而且诗赋占分还不少。唐朝最热门的就是明经和进士两科,但进士科比明经科难多了,进士科大概100人里录取一两个,明经科10人里就能录取一两个,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4、明法科。主要考律、令知识,试策共10条,其中律七条,令三条,通八条以上能被录取。这科主要看学生对朝廷律法制度的了解,因为是专业知识,录取的人不多,比如李商隐就是明法科出身的。5、明字科。也叫“明书科”或“书科”,有帖经、面试、试策三道程序,主要考《说文》《字林》,考察文字、训诂知识和书法,可见唐朝对书法多重视。6、明算科。主要考算术,要求懂术理,内容主要是《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这些。算学生学完后参加国子监考试,及格了再参加科举省试,录取后等着铨选,从九品下开始当官。
7、诸史科。主要考历史知识,“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汉书》《后汉书》。8、开元礼科。顾名思义,考的是唐朝开元年间定的礼仪制度,这科是唐德宗贞元年间设立的。9、道举。唐玄宗时搞过,主要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这些,说明唐朝当时看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势力。10、武举。武则天时设立,分平射、武举两个科目,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言语、身材这些。11、童子科。10岁以下能通一经以及《孝经》《论语》的,都能考童子科。能背十卷的授官,能背七卷的给出身。12、医举科。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设立,考医经方术,比如《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和各种杂经方义等。另外皇帝还会开特科,也叫“制科”,考试内容和时间皇帝临时定,比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这些。
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朝,但科目少多了,比如诗赋就被废了,进士科还是主导,因为进士大多能当宰相,所以又叫“宰相科”。另外宋代还增加了录取名额,增加了殿试和弥封制度,唐朝的墨义、面试、贴经、策问、诗赋这些考试方法,到宋代就只剩经义、策问、诗赋了。
元代科举虽然也有,但比唐宋内容少多了,而且特别不公平。到了明清,考试科目又缩水得厉害,只剩进士一科,考试方法只剩经义一门,明朝中后期还对写作方式严格限定,必须用“八股”格式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八股文了。各朝考试科目一直在变,但整体来看,科目越来越少,唐朝科目多,到明清就只剩一门了,最后科举也失去了原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