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科举考试录取率那么高-背后是什么原因 (宋朝科举考试科目内容)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这样四句,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其实这四句诗说的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丰收,友情,爱情,功名样样遂心,后来仿照人生的四大喜事概括出人...

admin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里有几句,说的挺有意思: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四句啊,后来被概括成人生四大喜事,样样都是让人乐开花的事儿。照着这个格式,又凑出了四大悲事: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落第举人心。后面三句具体谁写的没考究,但这“落第举人心”出自白居易的《把酒思闲事》,确实道尽了失意的滋味。

四喜四悲里头,都跟考试扯上了关系——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这么看来,考试这事儿,从古至今都跟人的一悲一喜绑得死死的,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

要说考试多重要,曾国藩就是个活例子。他十年里升了十级,这速度主要就靠考试考得好。为啥这么说?因为这十级里,除了最后当礼部侍郎是实权,前面大多是虚衔,基本就是靠考试成绩评出来的,跟政绩关系不大。

科举这游戏规则,从隋朝就开始了。隋炀帝搞了个朝廷设科招考,凭成绩选官,这就是科举的雏形。唐朝又完善了,后来的朝代基本都跟着学,形式内容都差不多。

要说科举考试最热闹的,还得是宋朝。参加考试的人多,录取率也高到吓人。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和《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了81榜,正奏名进士加明经诸科,三万六千多人;特奏名又有一万六千多。加起来五万两千多,后来还有人考证,漏榜的没算上,估计能到六万多人。

这是北宋的数,南宋也不差。南宋开了49榜,正奏名进士两万三,特奏名两万二,加起来四万五,加上漏榜的能到五万多。两宋加一块儿,取士人数十一万多,平均每榜八百多人。两宋历史319年,每年平均三百多人考中。

宋朝科举考试录取率那么高-背后是什么原因 (宋朝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图1)

这数据其他朝代比不了。唐朝290年,开了268榜,秀才29人,进士6646人,明经诸科1596人,制举652人,加起来8923人,但明经实际该有两万多人,修正后平均每榜76人,每年71人。元朝98年,16榜,取士1135人,平均每榜70人,每年11人。明朝277年,88榜,24612人,每年89人。清朝276年,112榜,26881人,每年97人。

这么一比,宋朝的录取率也太猛了。按每榜算,是唐朝的11倍,元朝的12倍,明朝的3倍,清朝的3.5倍。按每年算,是唐朝的4.8倍,元朝的31倍,明朝的3.8倍,清朝的3.5倍。

那宋朝的高考为啥这么卷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宋朝经济贼发达,中产阶级多了,有钱了就想在政治上有点话语权,给自个儿的财富上个保险。他们的子孙不用干活,有闲工夫读书,自然就想靠考试当官,实现“学而优则仕”。

二是宋朝从开国就重文轻武,宰相必须文人当,这导致读书人越来越多。而且经济好,各级部门也缺人,得招更多人干活。

三是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怕落榜的人太多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多录取点,安抚人心。

不过录取率太高,也有坏处。士人素质难免参差不齐,尤其是宋朝搞的“特奏名制”,就是给考了很多年都没中、年纪又大的举人开恩,直接赐个及第。这特奏名取的比正奏名还多,能当官的人一多,官位又少,只能论资排辈。有人熬到七十多岁才当上官,上下班都得人扶着,怎么处理政务?这也成了宋朝官场昏庸腐败的原因之一。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里有几句,说的挺有意思: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四句啊,后来被概括成人生四大喜事,样样都是让人乐开花的事儿。照着这个格式,又凑出了四大悲事: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落第举人心。后面三句具体谁写的没考究,但这“落第举人心”出自白居易的《把酒思闲事》,确实道尽了失意的滋味。

四喜四悲里头,都跟考试扯上了关系——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这么看来,考试这事儿,从古至今都跟人的一悲一喜绑得死死的,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

宋朝科举考试录取率那么高-背后是什么原因 (宋朝科举考试科目内容)(图1)

要说考试多重要,曾国藩就是个活例子。他十年里升了十级,这速度主要就靠考试考得好。为啥这么说?因为这十级里,除了最后当礼部侍郎是实权,前面大多是虚衔,基本就是靠考试成绩评出来的,跟政绩关系不大。

科举这游戏规则,从隋朝就开始了。隋炀帝搞了个朝廷设科招考,凭成绩选官,这就是科举的雏形。唐朝又完善了,后来的朝代基本都跟着学,形式内容都差不多。

要说科举考试最热闹的,还得是宋朝。参加考试的人多,录取率也高到吓人。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和《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了81榜,正奏名进士加明经诸科,三万六千多人;特奏名又有一万六千多。加起来五万两千多,后来还有人考证,漏榜的没算上,估计能到六万多人。

这是北宋的数,南宋也不差。南宋开了49榜,正奏名进士两万三,特奏名两万二,加起来四万五,加上漏榜的能到五万多。两宋加一块儿,取士人数十一万多,平均每榜八百多人。两宋历史319年,每年平均三百多人考中。

这数据其他朝代比不了。唐朝290年,开了268榜,秀才29人,进士6646人,明经诸科1596人,制举652人,加起来8923人,但明经实际该有两万多人,修正后平均每榜76人,每年71人。元朝98年,16榜,取士1135人,平均每榜70人,每年11人。明朝277年,88榜,24612人,每年89人。清朝276年,112榜,26881人,每年97人。

这么一比,宋朝的录取率也太猛了。按每榜算,是唐朝的11倍,元朝的12倍,明朝的3倍,清朝的3.5倍。按每年算,是唐朝的4.8倍,元朝的31倍,明朝的3.8倍,清朝的3.5倍。

那宋朝的高考为啥这么卷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宋朝经济贼发达,中产阶级多了,有钱了就想在政治上有点话语权,给自个儿的财富上个保险。他们的子孙不用干活,有闲工夫读书,自然就想靠考试当官,实现“学而优则仕”。

二是宋朝从开国就重文轻武,宰相必须文人当,这导致读书人越来越多。而且经济好,各级部门也缺人,得招更多人干活。

三是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怕落榜的人太多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多录取点,安抚人心。

不过录取率太高,也有坏处。士人素质难免参差不齐,尤其是宋朝搞的“特奏名制”,就是给考了很多年都没中、年纪又大的举人开恩,直接赐个及第。这特奏名取的比正奏名还多,能当官的人一多,官位又少,只能论资排辈。有人熬到七十多岁才当上官,上下班都得人扶着,怎么处理政务?这也成了宋朝官场昏庸腐败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 隋炀帝为何不是一个昏庸的暴君-修订了法律以及创建科举制 (隋炀帝为何不从江都打回长安) 下一篇:古代科举考试考几科-只有语文一门吗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顺序)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