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内容-进士科省试与殿试有哪些试题 (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

对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仅是古时候还是现在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之一,当然了,在古时候的考试最著名的还是科举制开始了,当然,科举制考试主要是用来当官的一种考...

admin

老话说,古代当官靠什么?科举呗。最近老有人问我:宋朝科举都考些啥?题目难不难?好考不?咱今天就唠唠这个。

说到底,考试从来都是选人的法子,古代最出名的就是科举了——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公务员考试”。那宋朝科举到底考啥?难不难?录取率咋样?咱一个个说。

要是有人问我:古代科举考啥?估计不少人脱口而出:八股文呗!

可这说法不太对,至少不全面。科举制从隋朝就有了,八股文得到明朝才冒头呢。就算明清,科举也不光考八股,比如明代乡试、会试分三场:第一场考经义(就是后来的八股文),第二场考“论”和应用文,第三场考“策”;清代也差不多,首场经义加韵诗,二场经文,三场策。那宋朝呢?八股文还没影儿呢,题目花样可多多了。

宋朝科举分两级:发解试和省试。发解试是各州郡办的“初赛”,过了才有资格参加礼部办的“省试”(复试)。省试考上了就能当官了。殿试呢?一般不刷人,就是排个名次。

科目也分好几种,除了最重要的进士科,还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这些专科,选专业人才;还有一种叫“制科”的特别考试,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能考。后来王安石改革,把其他科都砍了,只留进士科和制科,又设了个明法科挑司法官。

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内容-进士科省试与殿试有哪些试题 (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图1)

咱重点说进士科的省试和殿试考啥。省试科目老变,但有四个基本是必考:诗赋、经义、论、策。殿试一般就考策。宋人说得好:“国家靠这些科目招天下人才,经义考你懂不懂经典,诗赋考你肚里有没有墨水,论考你有没有见识,策考你有没有本事。”

现在总有人拿高考和科举比,其实科举可比高考重要多了——高考是上大学的门槛,科举是古代选官的根本制度。为啥考这些?就是要挑会治国的人才。诗赋看你会不会写东西、审美咋样,经义看你对经典理不理解,论看你有没自己的看法,策看你会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宋朝人其实不太看重诗赋,更看重经义和策论。司马光就特反对光考诗赋取士:“国家设官是为了让人干活,大的要懂教化,中的要会管县,小的要能打仗、断案子,哪能光看会不会写文章就让人当官呢?”所以后来诗赋地位降了,经义和策论越来越重要。

这三科(经义、论、策)其实有点像现在的高考作文,都是议论文,考你对经典、历史、时事的看法。考试时,考场前挂个帘子,题目挂墙上,有不懂的可以隔着帘子问考官,考官解答完就各写作文。一般考三四场。

比如试经义,就是从儒家经书里抠一句话,让你讲里头的道理。明清时这演变成了八股文,死得很,但宋朝可不一样。宋朝人讲究“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考生可以随便解经、质疑古人、说自己的理,甚至有人“不管经文瞎发挥,胆子大得很,敢说些奇奇怪怪的观点”。

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内容-进士科省试与殿试有哪些试题 (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图1)

王安石搞新学,想把他那套当考试标准,司马光就炸了:“王安石凭啥用自己一家学问压倒先儒?让天下考生都跟他学,跟他的就录取,不跟的就刷掉……要真是他说的对,古人说的错,还怕没人跟着学?非得这么强迫?”司马光就想各家都来解释经学,百家争鸣。

试论呢,就像命题作文,让你评个历史典故或者人物。比如北宋嘉祐二年省试,考的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白了就是“论疑罪从轻”。苏轼那篇作文把欧阳修看乐了,里头还瞎编了个典故:尧的时候,皋陶要杀人,连说三次“杀”,尧连说三次“饶”。欧阳修都不知道这典故哪来的,要放明清,估计得治个欺君之罪。

试策跟现在公务员考的“申论”差不多,考官就时事提问题,考生回答,也叫“策问”,考生写的叫“对策”。对策一般千字,也有写上万字的。策和论都是议论文,合起来叫“策论”。

策问最能看出考官想问啥,很多宋朝当过考官的文人,都把自己出的策问当宝贝,收到文集里。比如欧阳修的集子里就有不少策问,有道题问:“周天子地盘千里,号称万乘战车,马匹无数,还有十二个马厩养马,六卿三百六十官都得有车马,车马这么多,千里之地能种多少田?养马的地方够不够?养这么多马,地够吗?现在天下这么大,却总缺马,是古人养马比我们现在强吗?说说你的看法。”这题其实是在愁宋朝缺马,要答好,不光懂马政,还得懂数学、几何、畜牧知识。

熙宁四年,苏轼当开封府试官,出的策问是:“晋武帝靠独断平了吴国,苻坚独断却伐晋失败;齐桓公专任管仲称霸,燕哙专任子之却亡国,事一样结果不一样,为啥?”说白了就是“说说专权的利弊”。当时王安石和宋神宗搞新法,王安石总劝神宗独断,神宗也特信他,有点专制的苗头。苏轼出这题,估计就是想让考生琢磨琢磨君相独断这事儿。

宋朝可是第一个全面搞科举取士的朝代(唐朝科举一榜就录一二十人,宋朝扩大了十倍不止),靠科举给国家输送了好多人才。尤其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那场省试,简直是“神仙打架”: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嫌考不过侄子章衡,弃考了,嘉祐四年又考中了甲科。这名单里,政治、文学、哲学顶尖人才基本齐活了。仁宗朝四十年,科举把能人都招进来了,差不多做到了“野无遗贤”。

所以你看宋朝科举的题目,真能挑出有才学、有见识的人才。现在有人觉得科举这玩意儿不行,多半是对历史不了解,还带着偏见。


上一篇: 期间的考试又是如何进行的-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期间的考试又叫什么) 下一篇:为何最后却参加科举考试呢-贾宝玉讨厌科举 (为何最后却参加比赛呢)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