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科举制度有哪些流程?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科举制度的流程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度到底咋来的?考试流程又是啥样的?今天就来随便聊聊这个。
科举啊,简单说就是古代政府通过考试来挑官的一种方式。因为分科考,所以叫“科举”。从隋朝到清朝,这一制度居然搞了一千三百多年,够久的吧!
记得以前读《诗话二则·推敲》,里面有句“岛初赴举京师”,说的就是贾岛当初跑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考个试,跟现在考公似的,都得往京城挤。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那叫一个规范,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的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题目从“四书”里出,文章格式必须是八股文,解释还得按朱熹《四书集注》来,一点都马虎不得。
那科举制度为啥会出现呢?得往前捯饬捯饬。
秦朝之前,当官基本靠“世袭”,老爸当官儿子接着当,这就是“世卿世禄”。后来慢慢有了军功爵制,打仗立功也能当官。西周那会儿,天子分封天下,管事的都是天子、诸侯、卿、士,按血缘来,跟家族企业似的。到了东周,开始有客卿、食客这些,算是有点松动。
到了汉朝,民间人才终于有机会了。当时用“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地方官推荐有德有才的人,州里推的叫“秀才”,郡里推的叫“孝廉”。不过这法子也有问题,推荐的人难免跟地方官有关系,公平性差了点。
魏文帝的时候,陈群搞了个“九品中正制”,让专门的人按出身、品德打分,分九品录用。晋朝和六朝都沿用了这办法。算是对察举制的改良,但魏晋那会儿士族势力太大了,中正官顶不住压力,后来考核标准基本就成了看门第高低。

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好官位都被士族子弟占了,民间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没机会。为了改变这情况,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官,让各州每年推荐三个人。隋炀帝时期干脆直接设了“进士科”,考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选人,这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算科举的雏形了。
再说说科举的流程,一级一级挺有意思。
首先是“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朝由提学官主持,清朝由各省学政管,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过了就是“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能进府、州、县学了。不管多大岁数,没考上生员之前都叫“童生”。左光斗当年就是在童生试里录取了史可法,那时候史可法都二十了,还叫“童生”,是不是有点反差萌?《促织》里说“操童子业”,就是指正在准备童生试。
接下来是“乡试”,明清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考一次,因为秋天八月考,又叫“秋闱”。主考官是皇帝派的,考完发正、副榜,正榜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到第十叫“亚元”。

然后是“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考,春天考,所以叫“春闱”。由礼部主持,皇帝派正、副总裁,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能考,录取三百人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最后是“殿试”,皇帝亲自考,考策问。参加的都是贡士,考中了统称“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就录三个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状元直接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剩下的进士还得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当“庶吉士”,其余的授主事、知县啥的。庶吉士在翰林院特设的教习馆学三年,期满考试,好的授编修、检讨,剩下的分各部或各省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