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范仲淹的历史评价怎么样?-宋朝词人范仲淹简介 (后世对范仲淹的评价有哪些)
宋朝词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人物评价怎么样?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范仲淹最后是怎么死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范仲淹生平经历介绍:
范仲淹祖上其实挺厉害,唐朝宰相范履冰是他们家先祖,后来家道中落,到了他爷爷辈,在吴越国当官。他爹范墉本来也在吴越国做官,宋朝建立后跟着钱俶归降了宋朝,当了个武宁军节度掌书记。989年,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爹的官舍里。
990年,他爹病死了,妈妈谢氏没着没落,只能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跟着姓了朱,叫朱说。1011年,他知道了自个儿身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二话不说辞别母亲,跑到河南商丘应天府去求学,拜了戚同文当老师。那几年真是苦读,儒家经典摸得门儿清,心里头还装着“兼济天下”的大志向,跟现在的“青年才俊”有得一拼。
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广德军司理参军(九品小官,管案子)。有了俸禄,他就把母亲接来奉养。1017年,因为办案子公正、刚正不阿,升了官,这时候他才恢复了本名范仲淹(也有人说他是给母亲守完丧才改的)。
1021年,他被调到泰州西溪管盐运。那地方挨着黄海,老早修的海堤早就破破烂烂,海水一倒灌,地全淹了,盐灶也毁了,老百姓苦得不行。范仲淹一看这情况,立马写信给漕运官张纶,说这堤必须修,不然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张纶也觉得有理,后来朝廷就让他去当兴化县令,负责修堤。1024年,他正干着呢,母亲病死了,他只好辞职回家守丧,修堤的事就交给了张纶。
1027年,范仲淹给母亲守丧,住在应天府。当时晏殊是南京留守,听说范仲淹有本事,就请他去应天书院当老师。他在书院里可认真了,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带着学生讨论国家大事,讲起天下事来那叫一个慷慨激昂。那时候士大夫们都开始注重品行、严于律己,就是他带起来的头,书院学风也焕然一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1028年,范仲淹写了一万字的《上执政书》,给朝廷提建议,说要改革吏治、裁减多余官员、安抚将领。宰相王曾看了特别赞赏,晏殊当时也在朝廷里,王曾就极力推荐他。晏殊就向仁宗皇帝夸范仲淹以前的成绩,仁宗就把他召到京城,当了秘阁校理,负责整理皇家图书。

1029年,仁宗十九岁,但章献太后还在掌权。冬至那天,仁宗准备带着百官给太后祝寿。范仲淹觉得这不对,皇帝给太后尽孝可以,但不能在朝堂上搞这套,混淆了家礼和国礼,有损皇帝威严。他就上书劝仁宗别去祝寿,结果没回音。他又给太后上书,请她还政给仁宗,还是石沉大海。晏殊知道了,吓得够呛,说他太莽撞,连累自己。范仲淹不服气,回了一封长信,说:“侍奉皇上就得说真话,敢作敢当,对国家有利的事,就算杀头也得说!”
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开京城,当了河中府通判;第二年又调到陈州通判。虽然离京城远了,他还是天天惦记着国家大事。朝廷想修太一宫和洪福院,他说这是劳民伤财,别修了;他还主张裁减郡县、精简官员,说中央直接任命官员不是长久之计;又说官员得有职田,不然没钱养家,清廉的也得变贪。这些建议朝廷没听,但仁宗觉得他挺忠心。
1033年,太后死了,仁宗亲政,把范仲淹叫回来当了右司谏。这时候大臣们都在说太后掌权时的不是,范仲淹却说太后虽然掌权多年,但也养了仁宗这么多年,建议别揭她短,成全她美德。仁宗听了,下令不准议论太后的事。后来仁宗想立杨太妃为皇太后,范仲淹又觉得老立太后,显得皇帝不能亲政,仁宗就没立。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特别厉害,江淮、京东一带老百姓快饿死了。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去视察灾情,仁宗不理他。范仲淹就问仁宗:“要是您宫里半天没饭吃,您会怎么样?”仁宗这才醒悟,派范仲淹去赈灾。范仲淹到了灾区,打开粮仓救老百姓,还把灾民吃的野草带回宫里,让宫里的贵人看看,别再铺张浪费了。
1046年,范仲淹到了邓州,修了个览秀亭,建了春风阁,还弄了个百花洲,办了花洲书院,没事就去给学生讲课,邓州的文化氛围一下子浓了起来。他的朋友尹洙被贬到筠州,病得厉害,范仲淹就把他接到邓州养病。1048年,朝廷让他去荆南当官,邓州的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范仲淹自己也喜欢邓州,就请求留了下来。他在邓州待了三年,老百姓过得挺好,这时候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怎么死的?
1049年,范仲淹调到杭州当官。他的子弟以为他想退休,商量着给他买块地养老,范仲淹一口回绝了。十月,他自己掏钱买了千亩良田,让他弟弟找靠谱的人经营,收入一分不要,成立了范氏义庄,专门接济范家穷的亲戚,还资助婚丧嫁娶。1051年,他升了户部侍郎,调到青州当官,结果冬天太冷,病得厉害,就请求去颍州。
1052年,他又被调到颍州,带病上任,走到徐州的时候,人就没了,六十四岁。十二月,葬在河南洛阳万安山下。仁宗皇帝亲自写了“褒贤之碑”,追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封楚国公。范仲淹这辈子政绩不少,文学成就也高,他提出的“先忧后乐”思想,对后来影响特别大。有《范文正公文集》留世。王安石还夸他是“一世之师”,不过后来王安石又在宋神宗面前说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这人评价也还挺两极分化的。
范仲淹人物评价怎么样?
范仲淹这人,文武双全,脑子也好使。不管是在朝里当政,还是出去带兵,都能扛事,是国家安危的关键人物。他对军事制度做了些改革,让西线边防安稳了好多年;他搞的“庆历新政”,虽然只搞了一年,但开了北宋改革的头,给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打了前站;就算当地方官,他也尽心尽力,一点不含糊。
作为宋学的开山鼻祖、士林领袖,他写文章、谈事情,都讲究儒家仁义;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一辈子都在培养人才,推荐有本事的人。到晚年“田园未立”,没个固定住处,临终的《遗表》里一句私事都没提。他提倡的“先忧后乐”精神和仁人志士的节操,给儒家思想树立了新标杆,是咱们文明史上特别宝贵的东西。到现在,各地还有范仲淹的遗迹,大家都挺尊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