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范仲淹的历史评价怎么样?-宋朝词人范仲淹简介 (后世对范仲淹的评价有哪些)
宋朝词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人物评价怎么样?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范仲淹最后是怎么死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宋朝词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人物评价怎么样?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范仲淹最后是怎么死的?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那会儿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样样都沾。他小时候命挺苦,爹走得早,娘改嫁长山的朱家,他就跟着继父姓了朱,叫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这小子苦读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广德军司理参军,把娘接回来奉养,这才改回本名范仲淹。后来他当过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就因为性子直,老说真话,没少被贬。
康定元年(1040年),他和韩琦一起在陕西当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搞了个“屯田久守”,把西北边防稳住了。庆历三年(1043年),他当上了参知政事,发起了“庆历新政”,结果没撑多久,新政黄了,他又被赶出京城,先后在邠州、邓州、杭州、青州当官。皇佑四年(1052年),他调到颍州,这时候病得不行了,还硬撑着去上任,半道上就走了,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大家都叫他范文正公。

范仲淹生平经历介绍:
范仲淹的老祖宗是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本来在邠州。他高祖范隋,唐懿宗时跑到江南,当了个丽水县丞,赶上中原乱,就在苏州定居了。五代的时候,他爷爷和爸爸都在吴越国当官,爸爸范墉早年也跟着吴越王钱俶混。宋朝一建国,范墉跟着钱俶归降了宋朝,当上了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爸的官舍里。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病死在任上,娘谢氏穷得叮当响,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了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跟着姓了朱,叫朱说(yu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知道了自个儿身世,心里不是滋味,干脆跟娘告别,跑到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读书,拜了戚同文为师。苦读好几年,他把儒家经典摸得门儿清,心里老想着要兼济天下。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用“朱说”这个名字考中了进士,从个穷书生变成了官,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管打官司的,九品小官。这时候他有了俸禄,就把娘接过来养着。天禧元年(1017年),他因为办案公正、刚正不阿,升成了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才恢复本名范仲淹(也有人说是在天圣六年,娘去世后才改的)。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到泰州西溪当盐仓监,管淮盐的储存和运输。西溪挨着黄海,唐朝修的海堤早就坏了,海水倒灌,把地都淹了,老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就给江淮漕运张纶写信,说赶紧修海堤。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把这事上报朝廷,仁宗让范仲淹当兴化县令,负责修堤工程。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他娘病死了,他辞官回家守丧,工程最后是张纶搞完的。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在南京应天府给娘守丧,这时候晏殊正好是南京留守,听说范仲淹有本事,就请他去应天书院当老师。范仲淹管教务的时候,自己带头苦读,还爱跟学生聊天下大事,一聊就激动得不行,不顾后果。当时士大夫们都开始注重品行、严于律己,就是从范仲淹这儿开始的,书院的风气都变好了,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给朝廷写了一万字的《上执政书》,说要改革官场,裁掉多余的官员,安抚将军。宰相王曾看了这封信特别赞赏,晏殊当时在枢密院,王曾就拼命推荐范仲淹,晏殊这才跟仁宗说了范仲淹以前的成绩。十二月,仁宗把范仲淹叫到京城,让他当秘阁校理,负责整理皇家图书。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还在掌权。冬至那天,仁宗准备带着百官在会庆殿给太后祝寿。范仲淹觉得这不对,皇帝孝顺亲归孝顺,但不能跟大臣一起给太后行臣子的大礼,就上疏说:“皇帝有孝敬长辈的法子,但没有给臣子下跪的礼数;要尽孝心,在宫里跟家人一样就行,要是带着大臣一起拜,皇帝的威严就没了。”这奏折递上去,没回音。范仲淹又给太后写了封信,让她把权力还给仁宗,还是没回。
晏殊听说范仲淹上了疏,吓得脸都白了,说他太冲动,不光自个儿仕途完蛋,还得连累推荐他的人。范仲淹不服气,回了封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说:“侍奉皇上就得敢说话、敢做事,不能阿谀奉承,对国家有利的事,就算杀头也得说!”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开京城,当了河中府通判;第二年又调到陈州通判。就算在地方,他还是天天操心国家大事。朝廷想修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说“劳民伤财”,别修了;他还主张裁减郡县、精简官员,多次说皇帝直接下诏封官不是好办法;又说官员的田不能取消,不然没钱吃饭的好官也得变贪官。这些话朝廷虽然没听,但仁宗觉得他挺忠心。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死了,仁宗亲政,把范仲淹叫回来当右司谏。这时候大臣们都在说太后掌权时的不是,范仲淹却觉得太后虽然管了多年朝政,但也养大了仁宗,建议别提太后的错,成全她的名声。仁宗听了,下令不准再议论太后的事。仁宗因为刚死了刘太后,想立杨太妃为皇太后,范仲淹觉得老立太后,显得皇帝不能亲政,仁宗就打消了册封的念头,但称呼还是没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虫到处飞,江淮和京东一带最惨。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去救灾,仁宗不理他。范仲淹就问仁宗:“要是宫里半天没饭吃,陛下您会咋办?”仁宗这才醒悟,派范仲淹去安抚灾民。范仲淹到了灾区,打开粮仓救济老百姓,还把灾民吃的野草带回宫里,让那些贵族别再铺张浪费了。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到邓州当官,重修了览秀亭、春风阁,建了百花洲,还开了个花洲书院,没事就去讲课,邓州的文化风气一下子好了起来。这时候尹洙被贬到筠州,病得很重,范仲淹就把他接到邓州养病。庆历八年(1048年),朝廷调范仲淹去荆南府,邓州的百姓舍不得他走,范仲淹自己也喜欢邓州,就申请留了下来。他在邓州待了三年,老百姓过得挺好,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就是这时候写的。

范仲淹是怎么死的?
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到杭州当知州。家里人以为他想退休,商量着给他买块地养老,范仲淹一口回绝了。十月,他自己掏钱买了千亩良田,让他弟弟找靠谱的人经营,赚的钱一分不取,全用来养活范家的远房子孙,还资助他们结婚、办丧事,这就是范氏义庄。皇佑三年(1051年),他升了户部侍郎,调到青州当知州,冬天冻得病重,就请求到颍州去。
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这时候他病得已经下不了床了,还挣扎着去上任,结果走到徐州人就没了,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在河南洛阳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亲自写了“褒贤之碑”,追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封楚国公。范仲淹当官有政绩,写文章也有一套,他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影响了后来很多人。有《范文正公文集》留世。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里夸他是“一世之师”,可后来王安石又在宋神宗面前说他“爱名声、拉帮结派,把风气搞坏了”。
范仲淹人物评价怎么样?
范仲淹这人吧,文武双全,脑子还好使,不管是在朝里当官,还是出去带兵,都是能扛事的主儿。他对军事制度做了些改进,让西边的边防安稳了好多年;他搞的庆历新政,虽然只搞了一年,却开了北宋改革的头,后来王安石变法说不定就是跟他学的。就算在地方上当官,他也尽心尽力,一点不马虎。
作为宋学的开山鼻祖、读书人的领头人,他写文章、谈事情,都讲究儒家仁义;还用自己的品行影响别人,一辈子都在教学生、推荐人才。到老了“地没一块,房没一间”,临终的遗表里一句私事都没提。他提倡的“先忧后乐”和读书人的骨气,给儒家思想里那种进取精神立了个新标杆,成了中华文化里特别亮眼的一笔。到现在好多地方还有范仲淹的遗迹,大家都挺敬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