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简介-陆游在诗词文学上具有哪些成就 (宋朝爱国诗人有哪些)
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生平经历是怎样的?陆游最后是怎么死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陆游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
宋朝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活到了85岁,生在北宋灭亡那会儿,从小就被家里灌了一脑子的爱国思想。宋高宗时他去考科举,结果被秦桧打压,仕途一直不顺。宋孝宗上台后,他才得了个进士出身,当过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这些小官,还是因为坚持抗金,老被主和派的人穿小鞋。乾道七年(1171年),四川宣抚使王炎招他去军营,在南郑幕府待了一阵子,这可能是他离抗金前线最近的一次了。

第二年幕府散了,陆游被诏令回蜀地,跟范成大成了好朋友。宋光宗继位后,他升了官,当上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可没过多久,就因为“嘲咏风月”被罢官回了老家。直到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才又把他叫去京城,让他编修《两朝实录》和《三朝史》,最后官至宝章阁待制。书编完后,他就一直在山阴待着,嘉定二年(1210年)去世前写了首绝笔《示儿》。陆游一辈子写东西没停过,诗、词、文都挺厉害,诗写得平易近人又有章法,既有李白的豪放,又有杜甫的沉郁,尤其是那些爱国诗,影响特别大。他还挺会写史,《南唐书》写得“简核有法”,史料价值很高。
陆游出生在江南藏书世家,家里往上数好几代都有出息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的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到尚书右丞,写了《春秋后传》《尔雅新义》这些书,成了陆家的家学经典;父亲陆宰也通诗文有骨气,北宋末年当官,南渡后因为主张抗金被排挤,就回家不干了;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出身也不差。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进京,坐船路过淮河时,第三个儿子陆游出生了。结果同年冬天金兵打过来,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陆宰带着家人逃回山阴老家。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打过长江,宋高宗跑路,陆宰一家又逃到东阳,家里才算安定下来,这时候陆游才四岁。他生在两宋之交,长在偏安的南宋,国家遭难、家里流离,这些事在他心里刻下了很深的印象。陆游从小就聪明,跟毛德昭、韩有功这些人学东西,十二岁就能写诗作文,因为长辈有功,被授了个登仕郎的小官。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他到临安参加锁厅考试,主考官陈子茂取了他第一,可秦桧的孙子秦埙排在他后面,秦桧火了,要办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又考礼部,秦桧直接授意主考不录取他,从此陆游就被秦桧记恨,仕途一直不好走。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死了,陆游才开始当官,先当宁德县主簿,后来调到京城当敕令所删定官。进宫面圣时,他上奏说“不是宗室外戚,就算有功也不该随便封王爵”;宋高宗喜欢玩稀奇玩意儿,陆游觉得这“亏损圣德”,劝皇帝自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觉得杨存中掌禁军太久,权力太大,就劝皇帝把他免了,高宗听了,把杨存中降成太傅,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管司法。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让陆游当枢密院编修官,还赐了进士出身。陆游上书说要整顿吏治军纪、守住江淮、慢慢收复中原,可孝宗当时在宫里享乐,没当回事。陆游告诉大臣张焘,张焘进宫质问,孝宗就把陆游贬成镇江府通判了。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让张浚北伐,陆游写信给张浚,劝他别着急,先定好长远计划。结果张浚派李显忠、邵宏渊打仗,收复了灵壁、虹县,可两人不和,宋军大败(符离之战),主和的声音又起来了。张浚上书认错,被贬成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认识了张浚,又劝他北伐,张浚夸他“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快签了,陆游上书说:“江东从吴国以来,都把建康当都城,临安靠海,运粮不方便,还容易受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是权宜之计。签完约应该驻扎建康和临康两地,金朝使者来,要么到临安要么到建康,这样能争取时间建都,不让金人生疑。”当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跟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结党营私,迷惑朝廷,今天不除,后患无穷。”张焘报告给孝宗,孝宗大怒,把陆游贬成建康府通判。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隆兴府通判,又有人说他“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就把他官免了。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赋闲四年的陆游被召回来当夔州通判,他带着家人从山阴逆流而上,一路记风土人情,写了本《入蜀记》。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叫陆游去当干办公事,陆游收到信特别高兴,一个人去了南郑,跟张季长、阎苍舒这些人一起在幕府。王炎让陆游写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计划,陆游写了《平戎策》,说“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就进攻,无力就固守”。他在军幕里常去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这些前线,还到大散关巡逻。当时吴璘的儿子吴挺掌兵,骄傲放纵还随便杀人,王炎不敢惹。陆游建议用吴玠的儿子吴拱代替吴挺,王炎说“吴拱胆小没谋略,打不过敌人”,陆游反驳:“吴挺就一定能赢?他要立了功更难管了。”后来韩侂胄北伐时,吴挺的儿子吴曦果然叛变,陆游的话应验了。十月,朝廷否决了《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散了,北伐计划泡汤,陆游特别伤心。
大散关那段军旅生活,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虽然只有八个月,却让他记了一辈子。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闲得没事干,他骑驴入川,挺不得志。第二年改蜀州通判;五月,经虞允文举荐,又调嘉州通判。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死了,陆游又回蜀州通判。再待蜀州时,他考察风土,逛了翠围院、白塔院、大明寺这些地方,越来越喜欢天府之国,甚至想“终焉于斯”。三月,参知政事郑闻当四川宣抚使,陆游大胆上书劝北伐,没被采纳。五月他主持州考,杨鉴考第一,他写诗鼓励。八月他在蜀州阅兵,写了《蜀州大阅》,骂南宋养兵不用、苟且偷安。十月又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从桂林调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当参议,两人成了好朋友。可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压力下把他免职了,陆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边开了个菜园,自己种地。
陆游是怎么死的呢?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山阴,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去看他,俩人聊了很久国事。辛弃疾看他房子破,想帮他盖田舍,陆游没让。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被召入朝,陆游写诗送他,劝他小心用兵,早点复国。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让宁宗下诏北伐,陆游听了高兴坏了。宋军一开始挺顺,收复了泗州、华州等地,可韩侂胄用人不当,吴曦叛变按兵不动,陆游写信催他,他理都不理。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越来越孤立。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政变,杀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送给金国,签了“嘉定和议”,北伐彻底失败。陆游听到消息,悲痛万分。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重,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他留下绝笔《示儿》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诗里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