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子进京赶考期间-为什么总是逗留在青楼 (古代进士能做什么官)
青楼这个词,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如,晋书·麹允传,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邵谒,塞女行,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宋、元以降,青楼的偏指大行于世,反而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不过比起...
青楼这个词,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有时候也用来指代豪门大户的房子,比如《晋书·麹允传》里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邵谒的《塞女行》也有“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的句子。
宋、元以后,“青楼”慢慢就专门指烟花之地了,不过比起什么平康、北里、章台、行院这些词,听着就风雅多了。作为上等妓院,青楼里的姑娘,大多是艺妓,主要卖艺不卖身,当然也有啥都提供的。但不管怎样,吟诗作对、弹琴唱曲才是主打节目。她们里头不少都是大才女,像薛涛、张窈窕、严蕊、周月仙、张玉莲、马湘兰、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诗人、说唱家、戏曲演员都有。

不过有意思的是,青楼这种风月场所,好像总离科举考场不远(北京的贡院就是)。有的甚至就在考场对面,比如大名鼎鼎的江南贡院。江南贡院以人才多、历史长出名,历朝历代扩建,到清同治年间,占地三十多万平方米,光考生号舍就有两万零六百四十四间,相当于3个故宫那么大,成了明、清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科举时代出了800多个状元,一半以上都出自这儿。唐伯虎、郑板桥、李鸿章这些名人,都是从江南贡院走上历史舞台的。
那问题就来了,为啥青楼非得开在科举考场旁边呢?

一、青楼能给士子们紧绷的考试生活松松绑。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进考场,这最后一步熬过去,人生就翻篇了。为啥说熬呢?古代科举防作弊可严了,进考场前得被搜身,头发打散,衣服夹层摸遍,吃的都得切成一寸以下,怕夹带小抄。一旦抓到,毒打一顿,绑柱子上示众一个月,终身不能再考。进考场就封门,关三天,吃喝拉撒都在两平米的小屋里,天热的时候臭气熏天,简直像蹲地狱。考完放榜,如释重负,那不得去青楼潇洒一下?就跟现在高考完冲网吧KTV一个道理。

二、青楼是知音和爱情待的地方。
你要是以为青楼就只是皮肉交易的脏地方,那就错了。古代青楼招待的,大多是读书人,诗文才学是敲门砖。青楼姑娘大多是大户人家或者名门之后,家里落魄了才到这儿来,一般都知书达理,能歌善舞,文学修养高。青楼名妓里,几乎没有不懂诗的,能写诗的也很多,诗写得好的大有人在。《全唐诗》里都收了21个妓女的136首诗,才子看了都得自叹不如。
青楼里诗文荟萃、美人如云,正好跟士子们青灯墨卷、孤独寂寞对上了。才子和佳人的故事,也就这么在青楼里传开了。其实这种情愫,唐朝就流行开了。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逛秦楼楚馆跟正事似的,从元稹、白居易到李白、杜甫,没一个不沾边的。杜牧的诗里,“不饮赠官妓”“娼楼戏赠”的作品多了去了。中国文人好像就没几个不跟娼妓喝酒作乐、写诗谈恋爱的。

三、青楼是士子们交朋友、切磋诗文的“宴游好去处”。
考完了书生们也不能光读书,交朋友、切磋诗文也很重要。考中的能在青楼认识同年、同乡,交点患难朋友,以后官场好办事;落榜的也能靠考中的朋友捞个差事。
在青楼里,有钱公子能找高级小姐住豪华房,但要是没点墨水,小姐们也会嘲笑;穷书生虽然没钱,但谈吐高雅,也能赢得佳人喜欢。所以在青楼,穷富不是事儿,大家都能成朋友。
科举从隋唐到清,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多年里,无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就借着青楼和科场,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