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将领李靖为何会成-托塔天王-的原型 (大唐将领李靖)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隋末唐初将领,在,旧唐书·李靖传,中,唐太宗夸赞李靖说,朕今非直成...
李靖这人,隋末唐初的狠角色,字药师,陕西三原人。打仗是把好手,脑子活,谋略多,一开始给隋朝干,后来投奔李唐,南平萧铣、辅公祏,安抚岭南,北打东突厥,西征吐谷浑,给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妥妥的凌烟阁功臣。
《旧唐书》里记载,唐太宗还夸过李靖,说他“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这话分量可不轻。
但别以为李靖只会带兵打仗,他的政治头脑其实早就露苗头了。比如当年安抚岭南,他就显出了当官的派头,后来还在扬州大都督府当过一阵子长吏。李世民即位后,直接提拔他当刑部尚书,贞观二年又兼了检校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了,次年又转兵部尚书,准备着打突厥。
不过李靖心里门儿清,伴君如伴虎啊。他当年可没跟着李渊父子一起密谋反隋,反而还差点向隋炀帝告发这事,所以在唐朝两代皇帝心里,这事儿一直是个疙瘩。李渊就差点两次杀他,都是因为这旧账。
贞观四年,李靖大破颉利可汗,回来后太宗让他当尚书右仆射,主抓政务。李靖可没飘,反而收着锋芒,平时除了打仗,其他时候都小心翼翼,生怕惹啥麻烦。
功劳越大,他越怕功高震主,行为上就更收敛。每次宰相会议,他都装得自己啥也不懂似的,安安静静听房玄龄、魏征他们讨论国事,有时候还得故意藏点锋芒,让皇帝少琢磨他。
有次李靖刚灭了东突厥回来,御史大夫温言博就眼红,非说他军纪差,让部下抢了突厥人的珠宝。唐太宗先是一顿骂,后来又说“朕赦你罪,还要赏你功”。李靖啥也没辩解,一个劲儿磕头谢罪,默认了。结果后来发现是冤枉的,太宗挺不好意思,跟他说“之前有人挑拨,朕现在明白了,你别往心里去”。
可就算这样,李靖也领教了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平定吐谷浑的时候,他治军严,得罪了总管高甑生。这小子后来联合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要谋反。太宗倒没因为李靖年纪大、功劳大就放过,照样让法官查。你说这皇帝的心思,是不是挺难猜的?
还有一次,太宗让李靖教大将侯君集兵法,结果侯君集转头就告状,说李靖藏着掖着,不教真本事,肯定是想谋反。太宗问李靖,李靖淡定得很:“这侯君集自己想谋反呢!现在国家太平,我教他的够他横着走了,他还想学全了,不是要造反是啥?”太宗一听,才消了疑。
李靖自己也明白,功劳太大不是好事。后来太宗派他出去考察民情,他就趁机以“脚不好”为由,申请退休。太宗看他态度坚决,不仅答应了,还夸他是“一代楷模”,赏了马、绸缎,还特地做了根寿杖给他拄着。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重,太宗亲自去看他。同年七月,李靖走了,享年七十九岁。

李靖这大智慧,放历史里也算顶尖了。凭军功当上宰相,政治才能也露了头,可他偏偏藏着不用,反倒让自己躲过了很多名臣的悲剧,安安稳稳过完了一辈子。
他把真本事藏了一半,功劳名声一点没少,一辈子荣华无忧。这比啥都厉害,比施展才华更能显本事,才是真聪明。
后来因为战功太盛,老百姓觉得他死后显灵救苦,就给他建庙供奉。到了晚唐,他越来越神,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直接把他搬成了“托塔天王”的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