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数量那么多-他们的权力究竟有多大 (唐朝宰相数量排名)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宰相权力,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宰相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官职,自先秦时期开始到明朝朱元璋名义上废除,其在百姓心中一直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早在黄帝...
唐朝的宰相数量,说出来你可能吓一跳,整个唐朝居然有381个宰相,命相498次!
宰相这职位,从先秦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前,在老百姓心里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其实最早黄帝时期就有六个“相”,但那时候还没成正式官职,真正成型是战国时期,往后每个朝代都有,只是叫法不一样,什么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听着不一样,干的活儿其实都差不多。

唐朝在隋朝制度上改改,宰相制度就完善了。规模有多大呢?有教授考证过,整个唐朝共出现了381个宰相,命相498次。这还只是那些确实被封为宰相、能行使实权的,那些有实权没名分,或者有名分没实力的都没算进去。
这么说可能没概念?对比其他朝代就吓人了——西汉跟唐只差了60年左右,宰相却少了300多个。两宋加起来比唐朝多30年左右,宰相也不过132人。跟这两个大一统王朝一比,唐朝的宰相人数确实有点夸张。

那为啥唐朝宰相这么多呢?主要几个原因。
一是任期没个准谱。唐朝官员考核挺严,普通官员一般干个3-5年,但宰相不一样,干得好能干十多年,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干得不好?随时可能下台,连具体任期都没有。
最离谱的是有个叫王徽的宰相,当了一天国就没了。这人其实有才,就是生不逢时,《新唐书》里说他“有雅望,拜宰相一日而京师乱,故其设施无可道者”。

除了任期,唐朝还有个“政事堂”,直接把宰相从“独一份”变成“一大群”。政事堂一出来,宰相就从“一人之下”变成“一群人一起商量”了,最多的时候十多个人一起当宰相,想想就热闹。
咱们历史书上都学过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就至少仨。皇帝还怕他们权力太大,又整出两个新官职:“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同”字就玩得花,意思就是“跟宰相权力一样大”,官职一多,人数自然就上去了。

皇帝有时候也爱瞎折腾,比如武则天,22年里换了66个宰相,平均一年仨,四个月换一个,这么换人,宰相数量能不多吗?
再加上唐朝后期时局动荡,像前面说的王徽,很多宰相都是临危受命,但危机往往解决不了,被抓、被革职的几率特别高。宰相这活儿,看着风光,其实挺难干。

那这么多人当宰相,权力是不是就小了?其实还真不是。宰相照样能左右皇帝,比如唐德宗想废太子,宰相李沁拼了命劝,最后硬是没废成。再说唐朝中后期的杨国忠、卢杞,俩人乱政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不也说明宰相权力大得很?
唐朝统治者想尽办法削弱宰相权力,甚至搞出这么多人当宰相的记录,可宰相的权力,还是稳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