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他是晚唐诗人-70岁还中了进士-曹松 (他是晚唐诗人英语)

与今天的高考相比,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也不小,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很单调,既没有数学也没有英语,单纯侧重考察士子们对四书五经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主要形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命题作文,这就使得科举考试难度...

admin

跟今天的高考比,古代科举考试也够呛。为啥?考的内容太单一,没数学没英语,就盯着四书五经啃,主要形式差不多就是命题作文。这难度直接拉满了。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除了错别字、用词不当这些硬伤,真不好说标准啥。全看考官当时一念之间,个人喜好占了多大比重,这成绩能没变数吗?

他是晚唐诗人-70岁还中了进士-曹松 (他是晚唐诗人英语)(图1)

同样一篇文章,换不同考官看,你觉得写得明白,他可能觉得太浅;你觉得义理深刻,他却觉得云里雾里;你觉得满篇治国良策,他可能觉得是书呆子空想。所以士子们想一路过关,让所有考官都点头,最后金榜题名,难上加难。运气差的,甚至“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从年轻小伙子考到白发老头,一辈子就耗在科举上了。

他是晚唐诗人-70岁还中了进士-曹松 (他是晚唐诗人英语)(图1)

唐朝就有这么个诗人,晚唐的曹松。曹松是安徽桐城、潜山那片的人,家里普通,一辈子就指望着科举翻身。可他偏偏是最倒霉的那批。曹松生在唐文宗大和四年,经历了六个皇帝,考了半个多世纪科举,一直没考上。他当年的同学,不少都中了进士,当官退休了,他还在考。曹松靠种地的家人养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就这么硬撑了一辈子。

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曹松才转运考上进士,但这进士来得也憋屈。《唐摭言》里说,当时唐昭宗刚躲过宦官韩全诲的叛乱,心情一好,开恩从落榜里挑了批“孤贫屈人”,特批授官,曹松和几个白发老头一起,成了“五老榜”。这时候曹松都七十岁了。

朝廷给了他个“校书郎”的小官,《唐会要》记载,这官属于秘书省九品,芝麻绿豆官都算不上。校书郎的活儿就是编书时校对文字,没实权也没油水。寒窗苦读五六十年,青春搭进去,换来这么个微末职位,真让人一声叹。后人也不知道该夸他执着,还是该说他太死板。

可就连这点运气,曹松也没享上。他中进士那会儿,唐朝快不行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到处打仗,朝廷名存实亡。唐昭宗今天被宦官关着,明天被军阀挟持,曹松的工资估计都领不全。没几年唐朝就没了,曹松在战乱中下落不明。他一辈子在困苦里挣扎,熬到七十岁才中个九品小官,又赶上朝代更迭,最后在乱世里了此残生。

曹松爱写诗,《全唐诗》收了他146首,可大部分都淹没在唐诗里,没啥人知道。但有一句诗火了千年,就是《己亥岁》里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人亲身经历唐末战乱,看着百姓沦为权贵争斗的牺牲品,悲从中来写下的。最后这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从古至今传诵不衰,妇孺皆知。可别的诗人留下一句诗就能名扬天下,曹松倒好,知道这句诗的人多,能背全诗的少,知道是他写的,更是凤毛麟角。不信你身边人问问,有几个能答出这句诗的作者是谁?


上一篇: 王维最冷的两句唐诗-读完感觉浑身寒意 (王维最冷的两首诗) 下一篇:晚唐诗人鱼玄机有哪些作品?她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晚唐诗人鱼玄机)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