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如何建立的-元朝与明朝之间存在的韩宋政权 (隋朝是如何建立的)
说到元朝和明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元朝之后是明朝,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但鲜为人知的是,元明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小王朝,竟是宋徽宗九世孙所建,靖康之难中,宋徽宗...
领导开会前总得说两句,古人起义也得发个声明表明立场。韩山童写了个檄文,里面有“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夸塞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话。他还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刘福通他们跟着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该他管中原”。
韩山童是不是真宋徽宗八世孙,谁也说不准。后人琢磨,可能是因为元朝把南宋故地的人压得太狠,“南人”地位最低,大家心里还想着宋朝,所以他打着“复宋”的旗号,号召大家跟着反元。
不料消息走漏了,韩山童他们正准备起义时,地方官带人突然围过来,韩山童被抓牺牲了,他老婆杨氏和儿子韩林儿逃到徐州武安山躲起来。刘福通他们杀出重围,重新聚起人马,五月三日占了颍州城,点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这支义军打红旗,头扎红巾,叫“红巾”或“红军”,又因为焚香聚众,也叫“香军”。

元末义军里,刘福通是个被严重低估的英雄。元朝一半的主力部队,都是被他干掉的,给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他们崛起扫清了障碍。
占了颍州后,刘福通带红巾军往河南打,一连拿下几十座城,“横断豫南”。九月又往南打,攻下汝宁府、光州、息州,队伍一下子扩充到二十万人。
1352年,刘福通的红巾军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了大将巩卜班,还干掉了帖木儿三十万精锐,打得元朝朝廷直哆嗦。北伐之前,他就多次把元朝名将和精锐部队揍得找不着北。
1355年,红巾军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立他为皇帝,叫“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还是“宋”,年号“龙凤”。红巾军起义又高潮了,汴梁以南的邓、许、嵩、洛这些地方,都被红巾军占了。
接下来三年,刘福通分三路北伐,打到陕西、山西、河北、北京一带,元朝吓得不轻。1358年,刘福通攻破汴梁,宋政权迁都过去。虽然没打下元大都,但东到山东,西到甘肃,北到辽阳,南边的江淮、荆楚、巴蜀,到处都有起义军,宋政权势力最盛的时候到了。可惜三路北伐的队伍各打各的,互相支援不上,后来被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各个击破,红巾军就黯然落幕了。

当时红巾军系统主要有四支:刘福通这一支,郭子兴那一支,徐寿辉那一支,还有王权和孟海马的那两支。
郭子兴死后,韩林儿让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当都元帅,张天祐当右副元帅,朱元璋当左副元帅。朱元璋当时孤军守城,韩林儿打着宋朝后裔的旗号,响应的人多,朱元璋就跟着用他的“龙凤”年号号令军队。后来朱元璋占了南京,改用黄旗,但名义上还是红巾军,认韩林儿当主子。1364年他当吴王,发命令还是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而且一直用“龙凤”纪年,直到韩林儿死后的第二年才改“吴元年”!
徐寿辉是卖布出身,在长江中混,咱们熟知的陈友谅、明玉珍都是他手下。1351年10月,打下蕲水后,徐寿辉被立为皇帝,国号“天完”,也有人说国号其实是“大宋”。
王权和孟海马在襄阳起事,后来王权往北发展,叫“北锁红巾军”,孟海马往南发展,叫“南锁红巾军”,这两支也都认韩林儿当皇帝,自认是“宋人”。

1363年,张士诚的部下吕珍围攻安丰,城里都“人相食”了,小明王急得直哭。刘福通赶紧向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自带兵救了他。韩林儿脱困后,朱元璋本想把他接到南京,准备“设御座供着”,刘基却说“他不过是个放羊娃,供着干嘛!”悄悄跟朱元璋说“天命”在他这儿,朱元璋才明白,把韩林儿安置到滁州,还给他盖了宫殿,换了一批伺候的人,待遇挺好。
1366年,韩林儿死了。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只写了“十二月,宋主小明王韩林儿殂”,没说怎么死的。《明史》里说“第二年,朱元璋当吴王。又过两年,林儿死了。有人说朱元璋让廖永忠接林儿回应天,到瓜步时,船翻了淹死在江里”,怀疑是朱元璋指使的。
我觉得朱元璋谋杀韩林儿的可能性不大。韩林儿对朱元璋根本没威胁,完全可以让他“禅让”,非得搞船翻这一出,不光名声不好,还影响北伐。不过具体咋样,谁也没亲眼见,就是个谜。
韩宋政权虽然就活了十二年,但对元明两朝可太关键了。元朝的灭亡,它出了大力;明朝能起来,它也帮了忙。古人说“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意思就是元朝打不到江南,就是因为有韩宋挡着。朱元璋刚开始弱小的时候,韩宋也算给他“遮风挡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