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没有宦官乱政现象!-清朝是怎么控制宦官势力的 (为何清朝没有倭寇)
清朝为什么没有太监乱政现象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个王朝,最终都是经历过宦官专权,然后加速灭亡的情况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不断涌现出...
清朝为啥没太监乱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有没有想过?
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挺能折腾的,好多王朝最后都是因为太监专权才加速完蛋的,像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那些层出不穷的太监,还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都在一定程度上把朝代给带沟里了。那为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愣是没出过这档子事儿呢?
封建时期,皇权至上,士农工商都得听命于上,但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甘心一辈子卑微,总想着往上爬,攥点生杀大权,于是就把历史搅得挺黑暗的——那就是太监。
这类人曾经也有过高光时刻,哄得皇帝信任,把朝政大权攥手里,再打压权贵,培养自己人,那真是说一不二。明朝那会儿,皇帝一代比一代怂,太监倒是一个比一个横,可能制度有漏洞吧,太监们一度成了紫禁城里说一不二的主儿。
不过奇怪的是,清朝这二百多年,愣是没出过太监乱政的事儿,整个朝代就吴良辅有点名气,但势力也不大,这到底是咋做到的?

首先,人数管得死。
清朝入关前其实不用太监,入关后才学着前朝用。但前朝太监专权的血淋淋教训摆在那儿,清朝也不敢太放任。你看前朝,紫禁城不大,太监居然有两万多!要是这些人抱团,光是小太监都能凑成一股势力,想想都瘆得慌。
有了前车之鉴,清朝在这事儿上挺谨慎的。顺治那会儿,太监总共就一千来个,人少,就算想闹腾也翻不起大浪。而且太监行动不自由,不能随便在宫里晃,跟大臣基本也接触不上,这就在最大程度上断了他们把持朝政的路。
太监天天在皇帝身边待着,时间长了难免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所以得提前防着,别像前朝那样随便用还偏听偏信,不然大权迟早得旁落。
其次,刚冒头就给摁下去。
康熙那会儿,宫里太监更少,才七百来个,虽然排场不大,但够用,也没乱政,挺好。可到了他儿子雍正那会儿,太监人数一下子涨到两千,地位和权利也大了很多。
可能是因为康熙在位时他儿子们斗得太凶了,雍正、乾隆对外总装得挺淡泊,不怎么跟大臣打交道,全靠太监传话。所以雍正登基后,这些跟着他的太监就被提拔了,好在他还算清醒,没让太监们掌大权。
后来乾隆上台,他皇位来得正,不用靠太监,一上位就收拾了身边那些刺头。之前有点嚣张、势力大的太监,他找了各种理由杀了,压住了宫里太监们的小心思,还在全国灭了太监的威风。听说有个官员在外头收拾了个作威作福的太监,皇帝还奖励他了!
最后,王朝不行了,太监又有点想法。
不过没哪个朝代能一直强盛,清朝后来也走下坡路了,皇帝能力比不上祖宗,太监们又开始冒头了。比如曹进喜,伺候了三代皇帝,这对他来说可是天大的荣耀,也是发财的本事。毕竟他跟了三代皇帝,在宫里地位不一般,很多大官都巴结他,想升官;皇子们也套近乎,盼着皇帝能多夸自己几句。
还有那个慈禧太后,也亲近太监,让小太监打着她的旗号作威作福,干了不少坏事。最出名的就是李莲英,就是她捧起来的。不过这太监在大清过得滋润,要是在前朝,估计就没这么好运了。
这么一来,沉寂了一朝的太监们又有点蠢蠢欲动,好像春天要来了似的。后来清朝没了,太监没主子伺候了,宦官制度自然也就没了。溥仪搬出紫禁城后,他们彻底没了盼头,只能各奔东西,出宫找活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