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三司使始于唐代中期-到了南宋三司使行使哪些权利 (三司使是什么)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特简大臣分判度支、户部、及充任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财政收支、租赋与盐铁专卖事务,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委任宰相一人专判度支、户部与盐铁转运使事务,...

admin

三司这事儿,得从唐代中期说起。那时候财务行政越来越复杂,朝廷就专门挑了大臣来分头管——有的管度支,有的管户部,有的当盐铁转运使,分别负责财政收支、租赋还有盐铁专卖。后唐明宗在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让宰相一个人兼管这三摊子事。到了长兴元年(930年),干脆把三个使合成一个,叫“三司使”,总管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北宋沿用了这个设置,三司使管全国钱粮进出、平衡财政,是中央最高的财政大官,当时人称它为“计相”。到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的活儿都归到户部尚书那儿了。

三司使始于唐代中期-到了南宋三司使行使哪些权利 (三司使是什么)(图1)

一开始设三司,主要是为了分宰相的财权,让皇帝权力更大点,跟中央集权没关系。后来三司简直成了“万能部门”,啥都管——原来兵部、户部、工部、礼部、吏部的事都插手,连监察部门的活儿都抢,连地方州县的财政都包了。

政府管经济的权力太集中,一开始确实能让中央财政多搞点钱,但时间长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这种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局面,跟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怕势力太大”的建国理念完全对着干,所以非改不可。元丰改制后,三司侵夺各部门的权力都还回去了,最大的财政权归了户部。这个曾经凌驾在所有机关之上的庞然大物,总算寿终正寝了。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朝末年税法乱套,田赋、丁税养不活王朝,国家主要靠盐铁和度支的收入。五代后唐明宗开始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宋朝也继承了。三司管全国各地的贡赋和国家财政,长官是三司使,权力跟副宰相差不多,人称“计相”。《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朝初年沿袭五代制度,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各地贡赋朝廷不管,全归三司,统管盐铁、度支、户部,叫“计省”,地位仅次于副宰相,被称为“计相”。

三司使始于唐代中期-到了南宋三司使行使哪些权利 (三司使是什么)(图1)

三司的副官是三司副使。宋太宗时废了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个使。真宗时又废了这三个使,重新设一个三司使,再加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盐铁下面设七案: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军器这些。度支下面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管全国财赋数字。户部下面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这些。三司还有一堆附属机构,像磨勘司、都主辖收支司、拘收司、都理欠司等等,看得出来三司权力多大、活儿多忙。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基本靠三司,它实际上顶了尚书省不少活儿。元丰改官制时虽然废了三司,把权力归了户部、工部,其中胄案改成军器监,这些改法还算合理。但毕竟国家财政大计户部不一定能全搞定,所以北宋末期又设了总领财赋官、经总制使来管这事儿。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管民政,枢密院管军政,三司管财政,三足鼎立,互相不掺和,大权都在皇帝手里。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了财政。南宋时,宰相又兼枢密使,还管了部分军政。这么一来,宰相又重新抓回了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的权力。


上一篇: 从用人制度上来看-南宋在当时属于一个怎样的时代 (用人制度的原则有哪些) 下一篇:又活了四十几年-宋恭帝赵㬎为什么能在南宋灭亡后 (又活了四十几岁的人)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