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真的那么守规矩吗-宋朝的太监为什么都那么安分守己 (他们真的那么好吗英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宋朝太监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从4月7日首播,一直到现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已经播放了20多集,占据整部电视剧的三分之一...
最近追《清平乐》,发现里面太监的戏份少得可怜,偶尔露个脸也是一闪而过。不像别的古装剧,太监要么是坏得流油,要么是戏份超多。这是为啥呢?其实跟宋朝历史上太监的“低调”性格关系挺大的。
太监这词,一开始其实是指那些级别高的宦官,后来慢慢就成了所有宫里被阉了的人的统称。这群人挺特殊的,住在宫里,专门伺候皇室,算是皇帝的家仆。皇帝从小到大,身边都是太监陪着,感情上自然就信他们几分。而且啊,皇帝为了制衡外戚和大臣,也有意培养太监的势力,让他们当自己的“眼线”。
有了皇帝撑腰,太监在很多朝代都成了搅动政局的大角色。从秦朝的赵高,到清朝的李莲英,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乱政的太监。汉朝和唐朝也不例外,汉朝的太监尤其舒坦,东汉时他们管传达诏令、掌管文书,连汉灵帝见了都得客客气气地行礼。唐朝的太监更牛,把手伸到军队里,监督出征的将军,神策军、天威军这些禁卫军都在他们手里攥着。

但宋朝不一样。宋朝前面就是唐朝,太监乱政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儿,宋太祖赵匡胤从一开始就提防着两种人:一种是手握兵权的武将,另一种就是天天在身边的太监。于是他先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的权力收了;接着又立下“祖宗之法”,明确规定太监只能管宫里的事儿,不准掺和政事——“止令掌宫掖事中事,未尝令预政事”。
赵匡胤之后,宋朝的皇帝基本都守着这条“祖宗之法”,太监想弄权?门儿都没有。
除了“祖宗之法”这把悬着的剑,宋朝的文官集团也把太监拿捏得死死的。都知道宋朝文官厉害,他们不光能跟皇帝叫板,连太监的任命和惩罚都在他们手里。在文官面前,太监根本不敢摆谱。
1056年,46岁的宋仁宗上朝时突然病倒,被扶回内廷。副宰相文彦博把太监史志聪叫来问情况。史志聪还故作神秘,说“禁密不敢漏言”。话音刚落,文彦博的脾气就上来了,当场吼他:“你们这些太监进出皇宫,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身体状况,想干嘛?从今以后皇帝病情加重减轻都得告诉我,不然军法伺候!”史志聪吓得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宋英宗在位时,有个叫任守忠的太监特别得宠,结果这人就恃宠而骄,在宫里为非作歹,“语言诞妄,交乱两宫”。宰相韩琦直接把他叫到政事堂下面,指着鼻子骂:“你罪该处死!”任守忠站在那儿,大气都不敢喘,只能乖乖听着。最后,韩琦还是把他贬出京城,去保信军当了个节度副使。
南宋时也一样。宋高宗时期,秦桧当权,虽然他是出了名的奸臣,但太监见了他也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史书记载“时内臣见桧,莫不股战”,一个个吓得腿发软。
皇帝想提拔自己信任的太监,还得先问问文官同不同意。《清平乐》里的宋仁宗就对太监挺好,几次想给他们安排个好官职,都被宰相给拦下了。
1054年,太监王守忠病重,临死前想当个节度使,“过把瘾就死”。宋仁宗心一软答应了,结果宰相梁适死活不同意。宋仁宗好话说尽,梁适还是摇头:“我现在当着宰相,明天要是给个太监当节度使,我死了都没脸见祖宗。”最后宋仁宗只能作罢。
因为太监的命脉捏在文官手里,他们要想升官,就得巴结文官。但宋朝又明文规定,太监不准和文官来往。1058年,宰相文彦博要辞职,枢密使贾昌朝有望接替,结果谏官弹劾他“勾结太监”(具体说“别创客位以待宦官,宦官有矫制者,枢密院释不治”),贾昌朝不但没当上宰相,连枢密使的位置都丢了。
宋朝权力最大的太监,大概就是宋徽宗时期的童贯了。但童贯能起来,全靠宰相蔡京在背后撑腰。没有蔡京纵容,他啥也不是。
这么一看,宋朝太监在宫里基本就是“弱势群体”,不被文官欺负就不错了,哪还敢兴风作浪?一个个都老老实实,低调得根本不像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