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元宵节有多重要-元宵节曾被成为狂欢节 (宋朝时期元字怎么写)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的元宵节,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现代人定义一个节日的重要性,都是以放不放假、放几天假为标准,放假,放长假,那就是个好节日,大节日,古人其实也这样,所不同的是,我们元宵不放假,...
说到宋朝的元宵节,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哦,看灯的节日”。但要说这节日在古代有多重要,可能超乎你想象。
现在人判断一个节日重不重要,就看放不放假,放几天假——放长假那就是大节日。古人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咱们元宵不放假,古人不仅放,还放得特别长。
唐朝时,正月十四到十六,连着3天;宋朝更狠,加了十七、十八,直接5天;明朝更爽,从初八到十七,整整10天!清朝又缩回5天,但也好歹比咱们强。
中国传统节日不少,但要说古人玩得最疯、最野的,绝对得是元宵节。除夕、春节现在再重要,在古代都排它后头。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得挺对:宋朝人的新年,真正的开始其实是元宵节,那几天才叫狂欢节,该有的样儿都有。
所以元宵节直接被叫作“中国的狂欢节”。到底有多野?讲个故事你们就懂了,短但信息量超大。

01. 故事
故事出自宋元年间的话本《宣和遗事》,就是古代说书人的脚本。说的是北宋徽宗那年的元宵节,有个姑娘逛完花灯,深夜到皇城端门,见门口摆着金瓯酒,一时兴起,端起一大杯就干了,喝完顺手把金杯揣怀里想偷走。
这一幕被禁军卫士抓个正着,扭送到宋徽宗跟前。徽宗还没睡,正跟老百姓一起乐呢,就问姑娘为啥偷东西。
姑娘倒是不慌,当着皇帝的面就念了首词:“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宋徽宗一听,哎哟,文艺青年啊,明白了——姑娘这是偷金杯当证据,怕回去被公婆骂。“这金杯就赏你了!”皇帝还挺高兴,还让卫士护送她回家。

这北宋姑娘够野的吧?但可能有人觉得“就这?”现在随便哪个城市酒吧街,都能找出比她还能喝、会玩的姑娘。不过啊,拿现在眼光看可能觉得“就这?”但古人世界不一样,这故事里藏着元宵节的所有密码,过了这节可就没这待遇了。
到底是哪四个?听我掰扯掰扯:深夜、皇帝、女人,还有诗词。

02. 深夜
故事发生在深夜,这点太关键了——元宵节之所以能碾压其他节日,就因为它让古人拥有了“夜生活”。
古时候哪有夜生活这说法?官府管得可严了。春秋那会儿就有规矩:为了防大家太安逸学坏,从天子到百姓,作息都得统一。最怕天黑,因为夜色里不好管,容易出事,所以基本都有宵禁——天一黑城门关,居民区锁上,没事街上晃?等着挨打吧,严重了能处死。
宋代算好的,基本没宵禁,就三更到五更不让夜行。但其他朝代可不行,比如唐朝长安,天一黑就击鼓六百下,催人回家,鼓响完坊门关,街上再走就是“犯夜”,打板子。
说白了,宵禁就是权力的体现——白天是你的,黑夜是官府的。一年到头,就元宵这几天,官府说“今晚你们随便嗨”,那感觉,跟放风似的。
古人元宵能疯到什么程度?看灯、逛街、喝酒,喝到东倒西歪才回家。喝多了乱丢东西,居然催生了个临时职业:有人举着小灯“扫街”,专门捡喝醉的人掉的首饰,赚得不少。

03. 皇帝
故事里皇帝还跟“女贼”聊天,搁平时这情节肯定被当小说,但元宵夜,真有可能。
史料记载,北宋徽宗时,皇城端门门口摆着御酒“金瓯酒”,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能去喝一杯。那姑娘喝的就是这个。
早先隋朝时,柳彧就上书隋文帝,说元宵夜锣鼓喧天,人戴兽面,男女混着玩,成何体统?让禁。但文帝嘴上答应,没行动。后来的皇帝都懂,狂欢堵不住,不如顺水推舟,搞“与民同乐”,显摆一下皇恩浩荡。
宋徽宗那会儿,元宵夜皇帝得亲自去宣德楼或端门看灯,老百姓隔着黄绫子都能瞅见皇帝脸。这叫“仰瞻天表”,平时想瞅皇帝一眼?做梦!北宋开封府尹元宵还得出来见民众,随从背着布袋,见商贩就撒钱,几十文,祝他们生意好。有些皇帝更拼,明武宗朱厚照元宵在乾清宫张灯,花样太多把宫殿烧了,这波操作也是没谁了。

04. 女人
故事主角是女人,这可太关键了。古代女子基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白天都少出门,更别说晚上。但元宵节不一样,能出门看灯,暂时“放飞自我”。
有年元宵,司马光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问:“家里有灯,何必出去?”夫人答:“还想看人呢。”司马光反问:“我难道是鬼?”这段子说明,元宵夜的规矩都松了。
因为女人能出门,这节日才有人情味。男女凑一块,自然容易擦出火花。欧阳修《生查子》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更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以元宵节也叫“中国情人节”。
台湾学者陈熙远说,元宵节就是老百姓借着点灯的名义,把日夜、城乡、男女、贵贱的规矩全打破了,就是图个痛快,跟礼教和法律“叫板”。

05. 诗词
那姑娘能靠诗词脱身,说明宋朝人连“偷”都带文艺范儿。当然,宋朝文化确实发达,但背后也有问题——崇文抑武,文人地位高待遇好,宋太祖当年就说过,人生苦短,不如多置歌儿舞女,喝酒享乐。这风气影响可大了,大家觉得奋斗不就是为了享乐?
北宋名臣宋庠听说弟弟宋祁元宵夜“点华灯拥歌妓醉饮”,派人说:“弟弟,忘了咱们当年元宵一起吃咸菜、艰苦奋斗的日子了?”弟弟回:“哥哥,难道忘了咱们当年吃咸菜、艰苦奋斗,是为了啥?”言下之意:不就是为了今天这样?
所以北宋君臣再对外不行,元宵节也得装太平盛世。方法?除了张灯结彩、撒钱,就是写词——宋朝有类“元宵词”,文人皇帝都爱写,主题全是“盛世祥和”。宋徽宗光元宵词就写了5首。
结果呢?靖康之难快来了,整个国家还沉在“盛世”里。宋太宗说过“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但北宋皇帝觉得“安内”比“攘外”重要,元宵狂欢就是让大家别憋着,别抱怨,结果呢?外族打过来,皇帝都被抓走了。
后来有个无名氏写诗:“真个亲曾见太平……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南宋末年又演了一遍。狂欢的时候,皇帝和文人对快来的灾难视而不见,最后国都没了。当年歌颂盛世有多欢,后来就有多惨。两宋的元宵啊,终究是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