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压断南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崖山海战南宋失利
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大蒙古国,1271年改国号元,对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7年,1279年,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
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叫宋蒙战争,是大蒙古国(后来改国号元)对南宋打的。从1235年到1241年第一次,1253年到1259年第二次,再到1267年到1279年第三次。跟蒙灭西夏、蒙金战争不一样的是,蒙古打南宋的时候,中间因为内乱,时打时和,蒙古骑兵也没像对西夏那样在长江淮河边界一直抢来抢去。但按老说法,还是觉得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打的时间最久的仗。最后元世祖忽必灭掉南宋,统一了中国。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压断了南宋的最后一根稻草。海战输了,左丞相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跟着跳海的南宋百姓数都数不清。南宋就这么彻底被元军占了。

四川的山山包包里,密密麻麻建着上百个防御城堡,都搭在陡得要命的山顶上。靠着这地形,好几次把蒙古骑兵的猛攻给挡回去了。
城堡之间还藏着不少密道,互相连着,每个城堡顶上,士兵们自己种地,准备打持久战。
可整个南宋都要完的时候,这些堡垒再结实也顶不住了。虽然有些剩下的宋军不想不战就降,但元军说优待俘虏,他们一个个就松了口,连之前打死蒙古大汗蒙哥的“上帝折鞭处”,守了三十多年的地,也放弃了。
不过啊,还是有座城偏要跟元军死磕,城里刚好有八条好汉,那就是有名的凌霄城。
凌霄城和其他城堡一样,在四川防御里特重要。淳祐二年那会儿,南宋在四川修了一堆城堡,像钓鱼城、重庆城这些。靠着这些城堡,南宋总算压住了蒙古骑兵的快攻,西南的仗才没完全输掉。
南宋宝祐三年,凌霄城终于修好了。这地方三面都是绝壁,就两条小路能下山,顶上特别平,能占一百多亩地,种了不少庄稼,完全就是按防御工事的标准修的。
南宋虽然一直防着,但元军这帮打仗的行家,在宝祐元年直接把僵局给打破了。他们用最拿手的“斡腹”战术,说白了就是绕开宋军主力,靠着蒙古骑兵跑得快,从后面包抄,前后夹击。
当时忽必烈带十几万大军,绕着南宋的长江防线跑,渡过大渡河,爬过飞跃岭,再从古清溪道杀到安宁河谷。这一绕啊,元军费了老大劲,死了好多人,出发时十几万,到宋军地界时差不多少了一半。第二年,忽必烈和东路盟军一夹击,把大理给拿下了。
不光大理,西南腹地的长宁军也直接变成了前线,形势一下就紧张了,明晃晃地暴露在蒙古骑兵面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宋为了挡住元军,赶紧修了凌霄城。靠着山势,加上旁边的登高城、仙侣城,搭了条新防线。
去凌霄城的两条路,名字就够吓人,一个叫断颈岩,一个叫四十八拐。听着就知道多难走。断颈岩就一尺宽,石头路到处是陷阱;四十八拐全是悬崖峭壁,只能一个人挤过去。
宝祐三年秋天,风吹得冷飕飕的,元军大将兀良带兵往北打,把四川最后一道门乌蒙给破了。这时候,凌霄城的军民一条心,决定拼死抵抗。史书说,崖山海战输了之后,好多城堡都主动投降了,连当初修凌霄城的前宋军主帅朱禩孙也降了。
元军打凌霄城老打不下来,慢慢没耐心了,加上当地投降的宋军带路,又凑了30万人,对这南宋最后一块地发起狠攻。最后凌霄城还是破了,守城的军民全死了。

宋蒙战争分三段打,1235到1241,1253到1259,1267到1279。这是蒙古对一个政权打的时间最长的仗。打之前四川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打完剩不到一百万,一千两百多万人跟着没了。凌霄城开战前,南宋早就没了,皇室也快死光了,那这仗到底是为谁打呢?为国家?为荣誉?为尊严?还是为了赵宋那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