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为何非常多-宋朝时期 (寒门出贵子的寒门指的是什么)

科举制虽在唐代基本定型,但并不是成绩决定一切,一个人能否高中,不仅与他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风评、外貌、口才等密切相关,更为关键的是,行卷,与,公荐,所谓,行卷,,就是考生在考前将自己写的诗文送给达官...

admin

科举制虽然唐代就基本定形了,但那时候考得好不一定能考上。一个人能不能高中,不光看成绩,家庭出身、社会关系、风评、外貌、口才这些都挺重要,更关键的是“行卷”和“公荐”。所谓“行卷”,就是考生考前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达官显贵,求他们推荐自己;“公荐”呢,就是公卿大夫直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为何非常多-宋朝时期 (寒门出贵子的寒门指的是什么)(图1)

这么一来,世家子弟的利益有保障,寒门子弟就太吃亏了。晚唐的杜荀鹤就因为出身寒微,屡试不第,还写诗吐槽:“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所以嘛,唐代那会儿,“寒门难出贵子”基本是常态。

到了宋朝,科考就分三级了:解试、省试、殿试,考生得一级一级过,才能实现鱼跃龙门。

宋仁宗之前,殿试还要淘汰人,但从嘉祐年间开始就不刷人了。嘉祐二年(1057年)还出了个“千古第一榜”,主考官是欧阳修,一次就录取了388人,里面有苏轼、苏辙、曾巩,还有“北宋五子”里的张载、程颢,阵容太强了。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为何非常多-宋朝时期 (寒门出贵子的寒门指的是什么)(图1)

欧阳修当时还感慨:“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不管你是乞丐、孤儿还是书童,都能凭本事考取功名。宋初的张雍以前就是乞丐,但他勤奋好学,对《诗经》研究特深,后来在太祖时高中进士,官做到了尚书右丞。杜衍也当过流浪儿,靠给人抄书过日子,在真宗时登科,仁宗时官至宰相。陈升之出身贫寒,靠朋友资助刻苦学习,仁宗时登科,神宗时也官至宰相。还有个叫汪激的书童汪淑,侍候主人读书时耳濡目染,自己又勤学苦思,最后和主人一起考中进士,名次居然还在曾巩上面。

据统计,宋代由布衣入仕的占了55.12%,其中官至一到三品的又占了53.67%,到北宋末年这个比例都到64.44%了。反观唐代,寒门子弟的录取率才15.9%。这么一看,宋代科考确实实现了“取士不问世家”,这跟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有关,保障了公平。但这也只是机会平等,起点不平等还是条鸿沟。那朝廷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宋代“义学”“义庄”就兴起来了,给寒门子弟提供经济支持和读书机会,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他们发点生活补贴。进京赶考的寒门子弟,政府还发“公券”,凭这个能在公家驿站免费吃饭住宿。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寒门子弟和官宦、富家子弟的起点差距,让他们更有可能实现阶层跨越。


上一篇: 真相是什么-宋朝为何会改变皇位传承方式 (真相是什么?山东不明飞行物被击落,河南也出现了) 下一篇:宋朝官服上面的白圈叫方心曲领-这东西到底有什么作用 (宋朝官服上面是什么)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