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服饰有什么表现?服饰的颜色和形制变化 (宋朝服饰有什么特点)
宋朝服饰有什么表现,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近期,,清平乐,这部电视剧上线,收获了很大的人气以及极好的口碑,这部剧以宋仁宗和曹氏皇后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宋仁宗时期的一系...
最近刷《清平乐》,发现剧里宋仁宗和官员们的衣服颜色都挺单调的,不像唐朝那么艳丽。这其实是真的,宋朝服饰真就讲究个“素”。剧里皇帝大臣换身衣服就换身色儿,看着挺素,但还真不是瞎编,真实的宋朝就这样。
那时候穿衣服不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颜色、款式都得按规矩来。上到天子下到小官,参加啥活动穿啥衣服,都有讲究,这叫“礼”。中国的服饰制度从周朝就开始完善,一直传到汉唐宋明,不同身份的人,衣服的面料、颜色、花纹、配饰都不一样,国家安定就得这么干。
虽然每个朝代都按老规矩来,但也会自己加点特色,不是完全照搬古制,也不是随便乱穿,就是在传统上弄点自己的花样。宋朝服饰就是这样,前承唐朝,又搞出了自己的风格。
宋朝的服饰体系,得用衣服的形式体现礼的庄重。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服就是礼的外在表现。西周开始,服饰等级就慢慢全了,各种礼服也跟着出现。原始人敬鬼神,为了显隆重,穿得花里胡哨,这就是礼服的雏形。
礼服按场合分五类:祭天祭祖穿“祭服”,打仗打猎穿“军服”,君臣见面穿“朝服”,婚庆喜事穿“吉服”,办丧事穿“丧服”。其中祭礼最隆重,祭服也是历代人最看重的衣服之一。
1、祭祀穿的冕服
冕服是祭祀最高规格的衣服,皇帝和诸侯穿,主要由冕冠(帽子)、玄衣(黑上衣)、红裳(红下裳)、白罗大带、黄蔽膝这些组成。衣服上绣着十二种纹章: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都是些寓意好、光明的图案,这个传统历代都留着。
宋朝冕服等级看帽子上的“旒”——就是前后挂的珠串,一串珠子是一旒,几旒几旒分等级,九旒、七旒这么叫。宋神宗觉得珠串太多太麻烦,减过珠宝,但整体形制没变。宋朝还试过恢复周朝的“大裘冕”,用黑羔皮做的裘,黑缯做的领袖,袖子宽得能转胳膊,长能盖住膝盖。不过这大裘冕只在冬至祭天穿,其他祭祀还是穿衮冕,后来因为朝廷里有人反对,又废了,但冕服制度一直按老规矩来。
2、重大朝会穿的朝服
朝服是议政、颁诏、大型典礼穿的,宋朝基本沿袭唐朝。天子朝服是通天冠具服,后来改叫承天冠;太子是远游冠具服;大臣们戴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
朝服一般是梁冠(帽子上带竖脊的)、交领、裙裳、大带、革带、佩、绶这么搭。帽子上的梁数是关键,几根梁就代表几品官,一目了然。皇帝的通天冠最讲究,《宋史》里写:“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听着就挺隆重,但实际穿起来,还是以朱色为主,配饰多,但颜色不花哨。
大臣的朝服一开始也是按品级分颜色,三品以上紫,五品朱,七品绿,九品青。后来元丰改制,武臣也能穿紫了,四品紫,六品绯,九品绿。官员朝服的冠梁和配饰也能看出官阶,比如一二品五梁进贤冠,带金银花额、犀簪导,配绯罗袍、玉佩、银革带;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三梁进贤冠,带犀角簪导,配银剑、玉佩;四品五品两梁进贤冠,带犀角簪导,配铜剑、玉佩;六品以下两梁进贤冠,没中单没剑,只有玉佩和绶。中书门下官员戴五梁貂蝉冠(进贤冠上加笼巾貂蝉),御史大夫和中丞戴三梁獬豸冠(进贤冠上加獬豸角),御史戴两梁獬豸冠,看来宋朝朝服的规矩真挺细。
3、办公穿的公服
公服是官员上班穿的“制服”,比朝服少配饰,也叫“从省服”。宋朝重文轻武,宋太祖怕再出现五代那样的乱局,就搞“以文抑武”,官员品色服制弄得特别细。一开始三品以上紫,五品朱,七品绿,九品青,庶民只能穿皂白衣,戴铁角带,不许穿紫。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士庶商贾艺伎也能穿紫了,但得是“赤紫”,不是近黑的黑紫,黑紫还被当成“妖色”,禁得严。
电视剧里皇帝大臣衣服看着简单,其实配饰挺多,比如方心曲领、銙带、佩鱼,有时候还执笏。方心曲领是白罗做的,上圆下方,套在脖子上,罩在衣服领子外面,防止领子乱翘,看着也规整。銙带就是皮带,带子上镶的玉片、犀角片叫“銙”,图案有御仙花、双鹿、荔枝啥的,玉带最牛,能赏给有功的大臣,体现玉文化的地位。
鱼袋是唐朝开始流行的,宋朝还在用,但不用装鱼符了,就是挂腰间的装饰。金鱼袋、银鱼袋,看袋子材质就知道官阶高低。《宋史》里说:“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名贵贱。”后来鱼袋不光高官能戴,位卑的也能戴,还能放点小东西,兼顾实用。
笏是大臣手里拿的板子,玉、象牙或竹片做的,记事用的,怕忘了重要事。隋唐形成制度,宋朝传下来,五品以上用象笏,九品以上用木笏,元丰新制时四品到六品都用象笏,九品用木。
宋朝衣服看着素,其实里头规矩多着呢。衣服不只是穿身上,更是身份和礼数的体现。潇洒飘逸的宋朝服饰,是“气韵生动”的美学,也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