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为何说蔡襄是顶替蔡京的
宋代才行书法家除了蔡襄还有蔡京,甚至有人认为宋四家的蔡襄是顶替蔡京的,不谈政绩人品单说书法,蔡襄蔡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蔡襄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
宋代书法家里,除了蔡襄,还有个蔡京,甚至有人说宋四家里的“蔡”原本是蔡京,后来被蔡襄顶替了。不扯政绩人品,单说书法,蔡襄和蔡京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道。

蔡襄
蔡襄正楷、行书、草书都拿手,字写得浑厚又端庄,风格淳淡还带点婉美,自成一派。翻开他的字,感觉就像一阵春风吹过来,特别温雅好看。他活着的时候,时人就推崇得不行,最夸他的人里,苏轼、欧阳修算头两位。
蔡襄的字,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当宝贝似的。可他自己挺爱惜羽毛,随便不给人写字,所以传世作品不多。另外也能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经完全转到诗文尺牍上了,写碑刻被看作是下人的事,读书人根本不屑干,就连皇帝的命令都压不住。这跟唐代以前完全不一样,他算不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要说他的字,还是跟着晋唐的老规矩走,创新方面稍微弱了点。但他在宋代书法发展里,绝对是少不了的关键人物。他靠着自己完整的书法成就,给晋唐的法度和宋人的意趣之间搭了一座技巧的桥。
蔡襄留下的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还有《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这些;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以及鼓山灵源洞的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蔡京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黄、米”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至于“蔡”,有人觉得原本指的是蔡京,后来因为他人品太差,才换成蔡襄的。
蔡京写字也厉害,一开始跟着弟弟蔡卞学蔡襄的字,后来中了官,神宗喜欢徐浩的字,当时读书人都学徐浩,蔡京就和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起学徐浩;再后来又学沈传师、欧阳询,最后改学“二王”,把各家的长处都学过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字笔法带点妩媚,字势又豪迈,写得痛快又沉着,风格很独特,当时全国都流行学他的字。
蔡京的书法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挺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所以当时他就很有名,不管朝里朝外,学他字的人特别多。
元朝有个人叫陶家仪,在他的《书史会要》里引用了当时人的评价,说他的字严谨但不死板,飘逸又没出规矩,正楷字就像戴着冠佩着剑的大臣,在朝堂上议论;行书就像贵族公子,意气风发,光彩照人;大字更是古今少有,没人能比。这话挺能说明蔡京当时在书法界的地位。
当时人聊到他写字,总说“冠绝一时”“没人比得上”,就连米芾那么狂,都承认自己不如蔡京。据说有次蔡京和米芾聊天,蔡京问:“现在谁的字最好?”米芾说:“唐朝柳公权之后,就数你和弟弟蔡卞了。”蔡京又问:“那其次呢?”米芾说:“那当然是我了。”他留下的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不过评论家王进玉说,看历史,不管是宋代的蔡京,还是明代的严嵩,虽然地位高、书法文学都好,但都被历史和人民唾弃,作品最后还是没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