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百姓丢失母猪找上皇帝-看宋太宗如何处理 (北宋百姓丢失的文物)
说起宋太宗赵光义,许多人对他并无好感,首先,他即位的过程有问题,在,烛影斧声,的质疑声中成为皇帝的,其次,他对外屡吃败仗,耗光了宋太祖时代的精兵,并开始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不过,...
说起宋太宗赵光义,许多人对他并无好感。首先,他这皇位来得就挺让人嘀咕的,“烛影斧声”的事儿一直没说清,就这么当了皇帝。其次,他对外打仗老输,把宋太祖攒下的精兵败得差不多了,还搞什么“守内虚外”,结果北宋越混越穷,军队也不行。不过呢,历史人物哪能一刀切?宋太宗在管国家内部这事儿上,还真有值得说道的地方。比如那个百姓“丢猪”的事儿,就能看出他当皇帝的一套思路。
这事儿得从北宋刚建立的时候说起。北宋沿袭了隋唐的老规矩,在宫门口设了个登闻鼓——就是皇帝宫门外摆一面大鼓,有专人看着。谁有冤屈,就去敲鼓,直接能告到皇帝面前。北宋的登闻鼓在皇宫正门宣德门外,宋太祖那会儿就有人敲。比如973年,有个叫徐士廉的落第书生,就靠敲登闻鼓,把主考官给告了,后来科举制度都跟着改了。到了宋太宗时期,敲鼓告状的事儿也没断,最出名的得数淳化四年(993年)那回。
当时,京城开封附近有个叫牟晖的百姓,跑到宫门口,“哐哐”砸响了登闻鼓。官员带他见了宋太宗,太宗一听,哭笑不得——牟晖既没告官员贪腐,自己也没受什么天大的冤枉。原来是他家奴不小心,弄丢了一头母猪。就为丢头猪,闹到皇帝面前,搁现在看,这牟晖不是瞎折腾嘛,耽误皇帝正事,按律法该治罪的。
可宋太宗没怪他,反而掏钱赏给牟晖,“令赐千钱偿其值”。牟晖拿了钱走了,底下官员都傻眼了:这也能行?宋太宗后来还解释了一番,这话让后人听了都不得不服。
他是这么说的:“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翻译过来就是:连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来找我,确实够可笑的。但要是拿这心思治理天下,让老百姓有话都能直接说上来,那民间就没受冤屈的人了。
你说,登闻鼓本不该管丢猪这种破事儿,可这玩意儿是皇帝和老百姓直接搭话的道儿啊。要是这道儿一直通着,皇帝就能知道民间到底啥情况,该干啥就能干啥。宋太宗这人精着呢,他故意处理这丢猪的破事,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登闻鼓这玩意儿,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你有冤屈、有话说,就能来敲!他好借此摸清底下的真实情况,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所以说啊,宋太宗这位皇帝,虽然毛病一大堆,比如抢皇位那事儿,估计手上沾了血,但要说当皇帝,他确实有两下子。赵光义不光关心老百姓的日子,还管得住自己的私欲——他不想扩建皇宫,因为盖宫殿就得拆老百姓的房子,他干不出这事儿。就冲这点,他这套治国理念,对整个北宋王朝的影响,可不小。

后来北宋的官员们,多少都受了他这影响,做事的时候,多少会想想老百姓的难处。毕竟皇帝带头这么干,底下谁敢太嚣张?所以说,历史这东西,真不能只看一面。宋太宗这人,坏是坏,但要说当皇帝,他确实琢磨出了一套能让老百姓稍微过得舒坦点的方法。就冲这丢猪事件的处置,至少说明,他心里还装着点“民为贵”的念头,在那个年代,也算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