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实力对抗-一千无当飞军拼掉五千曹魏虎豹骑-特种部队-三国后期 (实力对决)
三国后期,代替司马懿和郭淮主管曹魏西北军务的是陈群的儿子陈泰,但陈泰其实不会打仗,至少不会进行战役指挥,这一点在他第一次和姜维交锋之后已经被姜维看穿了,但是司马家没有看出来,公元255年郭淮死后,陈泰...
三国后期,曹魏西北军务从司马懿和郭淮手里,交到了陈群的儿子陈泰手上。不过陈泰这人吧,真不太会打仗,至少不懂怎么指挥大战役。这点早在他第一次和姜维过招后,就被姜维摸透了。可司马家的人居然没看出来,公元255年郭淮一死,陈泰直接升任征西将军,成了魏国西部军区的一把手:“淮薨,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三国志•陈泰传》)他原来的雍州刺史位置,给了王经;讨蜀护军夏侯霸,因为曹爽事件叛逃蜀汉,空出来的位置由徐质接手。这仨,当时魏国西部战线最关键的三个将领。
但问题也就在这仨人身上。陈泰是世家子弟,被魏晋玄学那套“清谈不动手”的风气带偏了,嘴上功夫一流,真要自己上手操作,立马露怯。以前姜维北伐去救治无戴,实际和姜维周旋的是郭淮、夏侯霸,陈泰就负责出出主意,当当键盘侠。这回键盘侠亲自上阵,他马上就知道自己和姜维差多少了。

雍州刺史王经呢,出身平民,不是士族,有点能力但缺实战经验。他能上来,得感谢司马师。早先魏明帝曹睿在位时,士族就开始腐败,曹睿还专门下诏禁止浮华,把“四聪”“八达”之流都禁锢了。到曹爽掌权,又把这些“浮华党”放出来用,结果司马懿政变时,这群人集体尿裤子,根本反抗不了。司马师看在眼里,作为司马家老二,他格局比他爹和弟弟都大。不想让士族一家独大,他就拼命提拔寒门子弟,比如石苞(后来西晋石崇他爹)、邓艾、王基、王经这些人。司马师这用人思路,更接近曹操的“唯才是举”,而不是陈捣鼓出来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后来跟科举似的,选出来的人更家族负责,对皇帝反而不利。西晋为啥灭亡?朝廷重臣都只顾自家小命,不管国家。可惜司马师死得太早,还生不出儿子(生了五个闺女!),这些改革半途而废,司马昭又走曹丕老路,为了称帝给士族让渡特权,西晋寒门的上进路彻底堵死了。

讨蜀护军徐质,就是个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行伍老粗,军功上来的,属于司马师“唯才是举”的产物,但这人吧,眼光格局一般,就是个猛将,成不了大事。
面对这么几个对手,姜维这“天水麒麟儿”简直鹤立鸡群。从延熙十七年(254年)开始,姜维打了一场持续好几年的北伐大战。
姜维北伐第一阶段,直接冲着狄道去了。这地方是陇西和雍州的联络要点,关键得很!姜维这次筹划挺久,还靠着夏侯霸的关系,让魏国狄道守将李简直接开城投降了。姜维一看乐了,亲自带兵去接应。为了防着魏军援军,他派张嶷带着无当飞军去襄武方向的大道上警戒。这波操作吧,可能姜维就是想让张嶷他们打个前站,意思意思,因为无当飞军是少数民族步兵,擅长山地战,打正规仗,尤其是对骑兵,有点吃力。

果然姜维突然打狄道,陈泰没多想就派麾下最精锐的讨蜀护军徐质,火速驰援。这就看出新手和老将的区别了——以前郭淮对付姜维,是先让部队进关键区域,摸清对手动向再行动,所以没吃大亏;陈泰一出手就跟着姜维屁股跑,姜维打狄道他就救狄道,根本不判断战场形势,急着开打,肯定要吃亏。

不过陈泰运气还行,徐质的骑兵在襄武撞上了张嶷的无当飞军。徐质到底是老兵,一看蜀军多是步兵,二话不说就带骑兵冲上去了。张嶷也是老将,临危不乱,指挥无当飞军在谷口列阵抵抗。可襄武这地方,就是个类似上方谷的山谷,无当飞军堵着谷口,魏军骑兵根本展不开队形。徐质一看急了,直接把虎豹骑排成大纵深阵列,不管死活地往里冲。无当飞军平时打山地战,用的多是刀盾,缺长矛,虽然靠着地形密密麻麻列阵,但哪扛得住骑兵一波接一波的猛冲?双方就在那狭窄的山谷里玩命。张嶷这波,真有点斯巴达三百勇士那味儿了。大概一千人的无当飞军,硬生生挡住了五千多魏军虎豹骑一整天的来回冲杀,最后全军覆没,几乎没跑出几个活的,张嶷自己也死在阵前。徐质的部队也被打残了,五千人至少折了一半,但总算靠着不要命的打法,把通往狄道的大门给撞开了。

姜维接到消息,赶紧把狄道搬空,带着全军去挡徐质,掩护百姓往蜀中撤。这时候徐质其实该等王经的后续部队到齐了再攻狄道,也不知道是抽风了还是被人逼的,居然带着不到三千人就去追姜维!这哪是追击,分明是送人头嘛!徐质久经沙场,不至于这么蠢,那八成是王经或者陈泰下的命令,这简直是把人往死里逼!果然,徐质的精锐追到一半,中了姜维的埋伏,步了王双、张郃的后尘,他自己被杀,部队全灭。讨蜀护军这支魏国西线最精锐的禁军,就这么在魏军序列里消失了。姜维顺利带着百姓撤回汉中,王经带着后续部队收复狄道,顺便帮徐质把尸体给收了。

这一仗,姜维算是小胜,用无当飞军拼掉了魏国西部最精锐的讨蜀护军骑兵。但这还没完,姜维紧接着发起战役第二阶段,继续打王经驻守的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