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三国最牛山村教师胡昭曾救过司马懿 (三国最强山寨)

三国时代能人异士多如牛毛,可有一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胡昭,胡昭的名头,倘若搁在今日,恐怕是无人知晓的,甚至不如潘凤曹豹之流,,可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地占据了各大媒体人才榜的首页位置,好吧,我们不妨先翻...

admin

三国时代能人异士多如牛毛,可有一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胡昭。胡昭的名头,要搁今天,估计没几个人听过(甚至可能还不如潘凤、曹豹那些名字响亮),可在当时,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人才榜顶流。

好吧,咱们先翻翻胡昭的个人档案,找找线索:“胡昭,字孔明,养志不仕”(《三国志》)。短短几个字,信息量可不小。至少发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他字“孔明”,跟后来的诸葛孔明一模一样。可能因为这名字的缘分,两人后来还真有点交集(后面会说)。同时也能大概知道胡昭的生活状态:“养志不仕”。

所谓“养志不仕”,古代读书人要是这么干,多半都有点小心思。比如唐朝有个叫卢藏用的进士,一心想当官,苦没门路,就剑走偏锋,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结果靠这名声真当上了官,这就是“终南捷径”的由来。不过咱们的胡昭同志,那是真·隐士,没那么多弯弯绕。

三国最牛山村教师胡昭曾救过司马懿 (三国最强山寨)(图1)

为啥这么说呢?原来胡昭隐居的冀州,是袁绍的地盘。袁绍这人,顶着“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招牌,自然得做点漂亮事——招揽点知识分子往脸上贴金。胡昭自然在名单上。袁绍降尊纡贵亲自上门拜访,场面功夫做得很足。可胡昭偏偏不领情,寒暄了半天,就是不肯挪屁股出山。

碰了一鼻子灰,袁绍高傲的脸挂不住了。“外宽内忌”是袁绍的老毛病,胡昭心里门儿清,找了个借口,化装成闲云野人,溜回乡下过起了梅妻鹤子的日子。胡昭这么一躲,袁绍倒乐得清闲——本来招贤纳士就是做样子,胡昭要是赖着不走,自己下不来台;现在悄咪咪走了,自己还落了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胡昭始避地冀州,辞袁绍之命,遁还乡里”《三国志》)

有意思的是,被胡昭“放鸽子”的,不止袁绍一个,还有他的老对手曹操。后来曹操平了北方,当了丞相,正春风得意,下一步就盯着江南了。这种时候,曹操自然要发求贤令。不过招贤不是“曹太公钓鱼,愿者上门”,遇见大鱼,可能还得放下身段秀一波。不用说,胡昭肯定是曹操花名册上的大鱼。

曹操给的面子,《三国志》写的是:“太祖(曹操)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可这位孔明同志,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在乡间小道放歌,曹操版的“三顾茅庐”愣是没等到回应。不过曹操招人,不像袁绍做样子,手段一向不按常理(详见《曹操搞招聘竟烧山抓女人》)。这些名堂,胡昭早听说了。老这么放鸽子,怕被报复,于是胡昭挑了个好日子,自己上门拜访曹府,说明情况。

《三国志》里写:“胡昭跑去应命,到了之后,说自己就是个山野村夫,不懂什么军国大事,真心想回家。”意思就是,我习惯了种地砍柴读书,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占着公务员位置也是浪费,不如把机会给年轻人。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话也在理,知道留不住,只好叹气“人各有志,出处异趣”(《三国志》),让他回去了。

接连拒绝袁绍、曹操这两位大佬,看来胡昭隐居真不是待价而沽。那他在山里都干啥呢?《三国志》说:“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说白了就是每天种种地、读读书,自得其乐。农闲的时候,乡亲们就围着他,听他讲讲书,也算是个乡村老师。

当然,名师开课,就算在山里,慕名而来的学生也不少。没想到这山里头,还悄没声地闹出一场大戏。事儿大概是这么回事:胡昭的学生里,有个叫司马懿的年轻人。胡昭看他聪明,有本事,料定他日后必成大器,挺喜欢他(“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高士传》)。可学馆附近有个叫周生的无业青年,总带一帮小混混,看谁不顺眼就找茬。文艺青年和混混天生不对付,司马懿自然没给周生好脸色。

被文艺青年白眼,对混混来说可是奇耻大辱。周生打听到司马懿下课回家的日子,叫上一帮小弟,准备半路截杀他。胡昭一听这事儿,立马放下手里的教鞭,追着周生就去了,翻山越岭,总算在一条小路上拦住了他们。《高士传》写:“胡昭听说了就跑着去追,拦住周生,周生不肯,胡昭哭着跟他掏心窝子,周生被感动了,才没动手。”

有意思的是,这位孔明先生,凭着好心救了司马懿一命,几十年后却断了另一位孔明先生的路。这真是天意弄人,两个没见过的孔明,就这么隔着时空有了交集。这么想,胡昭不光悄咪咪拒绝了袁绍、曹操,还轻轻松松埋下了三国归晋的伏笔。要说三国时代最牛的乡村男教师,恐怕非他莫属了。


上一篇: 是哪三对呢-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有三对夫妻死都不能在一起 (三对什么什么成语) 下一篇:三国大将麴义的家世背景是怎样的-麴义的历史评价 (三国麴义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