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徐渭-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 (明代画家徐渭大珠小珠落玉盘图片)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国画这词儿,汉代就有了,主要就是在绢、宣纸、帛上画的卷轴画。咱中国的传统绘画嘛,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纸上画。工具就是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这些,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有具象和写意。那今天就来聊聊历代国画里的代表人物,先说明代那位特别牛的写意画大师——徐渭。
明代的水墨写意画火得很快,徐渭就是泼墨大写意画的顶流,特别流行。他凭着自己那套独特的本事,成了当时最厉害的写意画大师。他画的水墨花鸟,气势特别足,横冲直撞的,不拘小节,笔头子一挥,意思就到了。用墨基本都是泼墨,很少上色,层次清楚,虚的地方和实的地方互相衬着,水墨晕开,活灵活现的。他又把硬朗的笔法融进画里,字和画互相添彩,让人一看就有好多想象空间。
似与不似之间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那真是独一份,谁也学不来。他画花鸟,把各家好的地方都吸收了,又不被框住,敢大胆改,创造力绝了。他的写意画,不管是花还是鸟,都是一气呵成,全在“像又不像”之间。他对着四季花木画画,用勾、点、泼、皴这些笔法,把牡丹的富贵、紫薇的秀气、竹子的萧条、霜菊的孤傲、寒梅的干净,画得那叫一个像,比真的还真。画里的梧桐和芭蕉,要么九尺长,要么五尺长,直接冲到画外面去了,看不见头尾,跟密得像下大雨的葡萄、弯得像蟠龙的藤蔓一比,画面张力拉满,那股子豪放的劲儿,以前真没见过。 他画的葡萄,一串串倒挂着,看着就跟刚摘下来似的,水灵灵的。叶子用大块墨点出来的,风格很放,不追求画得多像,这就是他的大写意花卉风格。笔的轨迹、浓淡、快慢、大小、干湿、疏密,都不一样,全是即兴写的,没法重复,简直就是中国画里最猛的抽象表现。这不是简单画个东西,是艺术加工,里面藏着劲儿和精神,让人一看就跟身临其境似的。 他画的南瓜、菊花,一气呵成,墨像云一样泼出去,气势足得很,但又拿捏得刚刚好,笔墨的轻重、浓淡、疏密、干湿变化多端。墨晕是随便渗开的,但浓淡又控制得挺好。他自己说这是“戏抹”,但写意里把花果的性子、韵味都画活了。他画梧桐,就泼墨画了一小部分,但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棵又直又高的参天大树。就像翁方纲说的:“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徐渭这手笔,在像又不像之间,给咱们留了片特别大的审美天地,想怎么品就怎么品。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徐渭画画,还把自己写字的功夫融进去了,感觉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狂草书法。张岱就说:“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跟他的书法差不多。以前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觉得徐渭的字,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字。”他画《墨葡萄图》,墨的浓淡能看出叶子的质感,题诗的字和行距都不规矩,跟葡萄藤似的在画里乱窜,字和画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他书法特别好,跌宕起伏的笔法让画画也跟着变,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横着来,没这书法底子可不行。他画过《梅花蕉叶图》,把梅花和芭蕉画一块儿,还题了句“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看来跟王维的构图有点渊源。王维画雪里芭蕉,讲究禅机,雪的冷和芭蕉的空凑一块儿,有宗教味;徐渭这么画,更突出一种“老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劲儿。徐渭字和画都玩得转,功底深。他题的字,跟他的泼墨画一样,横着来,洒得痛快;他的泼墨画呢,把熟笔法融进去,有意思,韵味足。画如其人
徐渭这人吧,活得特别狂,不巴结权贵。那时候有人求画,得看他缺不缺钱——要是他没钱了,你给点金帛,画立马就到;要是不缺钱,你给再多也白搭,真是个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他自己有首诗说得好: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他这辈子太坎坷了,晚年又苦又惨,一个人孤零零的,就把心里的悲愤和怀才不遇的感觉全画进画里,画出一幅幅吓人的水墨名画。他画的墨竹,枝子淡,叶子浓,随便几笔,竹子却长得挺拔,叶子垂下来好像有感情,看着还是那么高洁清爽。这画的就是他自己啊,底层混着,有才使不上,但品格好,跟这竹子一样,独一份儿。他画牡丹,不按牡丹富贵的套路来,明明可以画得花里胡哨,他却偏用水墨,就是要改牡丹的性子,给它添点清雅脱俗的味儿。就像他说的:“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后世影响
徐渭的画,感情特别浓,笔墨也放得开,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用画表达感情,玩转生宣纸的笔墨技巧,以前真没人这么干过。他成了写意花鸟画的里程碑,开创了大写意画派,给文人画开了条新路。后来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都受他影响不小。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徐渭在绘画中,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正如张岱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他的《墨葡萄图》,墨的浓淡显示了叶的质感,题诗的字体结构与行距不规则,如葡萄藤蔓一样在空中自由延伸,书与画融为一体。 徐渭的书法造诣很高,其跌宕纵横的笔法有助于绘画艺术的巧妙变化,如画墨荷、葡萄,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力是难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叶图》,将梅花与芭蕉放在一起,并且在画上题写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显示出徐渭与王维在某些构图上的源流关系。
当然,王维画雪里芭蕉,更突出一种禅机,即,使得雪的清寒与芭蕉的心空构成画面的宗教底蕴,而徐渭在这样的画面组合中,更突出一种超越时空的主体解放性。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
画如其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凉,形影相吊,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这正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洁,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他却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后世影响
徐渭的绘画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笔墨挥洒放纵,从而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书写强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随意控制笔墨以表现情感的写意花鸟画技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先河,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画风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