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唐代画家阎立本 (历代国画代表作品)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国画这东西,最早能追溯到汉代,主要就是在绢啊、宣纸啊、帛这些材料上画,然后装裱成卷轴画。咱们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嘛,就是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纸或绢上画。工具无非就是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这些,题材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又有具象和写意两种。那今天就来聊聊历代国画里的代表人物,先从唐代那位阎立本说起吧!
阎立本,601年出生,陕西西安临潼人,唐代特别牛的画家。他家出身可了,是贵族老爹隋代画家阎毗的儿子,他哥阎立德也是搞艺术的。这人在唐太宗时当过刑部侍郎,后来又接替哥哥做了工部尚书,总章年间还成了右丞相,官儿做得不小。他画画特别厉害,尤其擅长画得像,啥题材都能画,现在能看到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他家是贵族,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妈妈是清都公主,爸爸隋朝殿内少监阎毗,这背景,在当时绝对是顶配了。
唐高祖武德那会儿,阎立本就在秦王李世民府里当库直。库直这官儿,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贴身的,得是名门望族的子弟,还得有真本事才行。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又做了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
贞观十年,唐太宗想纪念自己打江山的功劳,就让阎立本画他当年骑过的六匹战马,然后刻石立到昭陵,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昭陵六骏”。贞观十七年,太宗又让他在凌烟阁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像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徵这些大佬,都是他画的。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派使者来请婚,迎文成公主,阎立本还画了那幅传世的《步辇图》,画的就是吐蕃使者来长安觐见太宗的场景。
长安城南终南山里有个翠微寺,本来是唐武德八年建的大和宫,贞观十年废了。结果贞观二十年,太宗嫌宫里太热,又让阎立本把它修了修,改成了翠微宫。
高宗永徽年间,阎立本当河南道黜陟使,考核官吏的时候,在汴州遇到了他一直想找的人才。他对这人说了:“我是个画家,我心里有想画的人,也有不想画的,想画的人里,第一眼就想下笔的特别少,你就是那少数中的少数,非画不可!”这人就是狄仁杰,当时还只是个小参军,但阎立本看他眼神里一点畏惧都没有,特别沉着,就佩服他的胆量。事后阎立本跟亲近的人说:“被我盯着看还能面不改色的人,我真是头一回见。”后来狄仁杰就被提拔了,成了名臣。
永徽三年,玄奘法师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为了安置带回的经像,高宗资助建了大雁塔,还让阎立本画了大慈恩寺的图和佛像,刻在雁塔底层的门楣下。显庆元年,他哥阎立德去世了,阎立本接了将作大匠的位子,同年又升了工部尚书。显庆年间,他画画也越来越厉害。梁朝张僧繇画过幅《醉僧图》,道士们老拿这画嘲笑僧人,僧人觉得丢脸,就凑了几十万钱请阎立本画《醉道士图》,这两幅画就一起流传下来了。总章元年,阎立本升了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有个叫姜恪的靠战功当了左相,所以当时有句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说的就是他俩。咸亨元年,他又升了中书令,咸亨四年十月,阎立本去世了。
阎立本继承了家里的本事,又学了张僧繇、郑法士他们,把魏晋南北朝那种“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画风,慢慢变成了唐代“焕烂而求备”的风格。他画道释、人物、山水都行,最拿手的是历史人物画,能通过画把人物性格画出来,大家都说他“六法皆备”。他的画线条刚劲,神气活现,色彩古雅沉稳,比顾恺之的笔触还细致,人物神态画得特别到位,当时的人都推崇他的作品,列为“神品”。他还给唐太宗画过《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那时候可出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