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明末清初画家朱耷 (历代国画代表作品图片)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admin

国画嘛,最早在汉代就有了,主要就是在绢、宣纸、帛上画的卷轴画,咱中国传统绘画,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纸上画。工具就是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这些,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分具象和写意。今天想聊聊国画里的一个狠角色——朱耷,就是大家常说的八大山人。

朱耷,1626年生,大概1705年走的,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一堆,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的画家,中国画里能排得上号的宗师。他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正经的皇家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来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这人一生坎坷,还曾精神失常,后来就躲起来画画,在画里安自己的孤独灵魂。他自己写过句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听着就让人心里发酸。

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明末清初画家朱耷 (历代国画代表作品图片)(图1)

要说水墨写意,八大山人绝对是划时代的人物。他山水花鸟都画,而且都画得好。山水画嘛,师法董其昌,远点还能看出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的影子。比如他康熙四十一年画的《书画册》,六幅山水小品,董其昌的影响很明显,笔圆润有董、巨和黄公望的味儿,墨法学了米氏云山,树石组合又有倪瓒的影子。

但看他的画,又全是朱耷自己的味儿。那些古人法则,不过是他顺手拿来用的。山、石、树、草,还有茅亭房舍,画得好像很随意,笔笔却都在规矩里,意境全藏在规矩里。这种“没法而法”的境界,情感和技巧捏合得死死的,画画就成了自由的事儿。

比起山水,他的花鸟画更能体现他的个性。顺治十六年的《传綮写生册》和康熙五年的《墨花卷》,是早期作品,能看出受沈周、陈淳、徐渭影响,用笔方硬,题材布局也没跳出前人圈子,但画里那股子兀傲劲儿,还有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比如不求物象完整),已经预示着他后来的路子了。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最突出的就是“少”,他自己说“廉”。少,一是画的东西少,二是用笔少。比如康熙三十一年画的《花果鸟虫册》里《涉事》一幅,就一朵花瓣,七八笔就成了一幅画。在他这儿,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笔不画,盖个章,都能成画。前人说“惜墨如金”“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八大才是真做到了,前无古人,后也难有人能及。

少,也许有人能做到,但少而不薄、少而不贫、少而不单调,少得有味、有趣,还能让人有无限想象空间,就难了。八大山人偏偏就做到了。首先是他用笔用墨的功夫。用笔从方硬变圆润,饱蘸墨汁和运笔一结合,下笔就浑厚。他还是第一个主动用生宣纸特性的画家,生宣吸水易洇,本是缺点,他变优点,不光给水墨写意画开辟了新路,还让人对水墨写意有了新看法,这功劳可不小。

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明末清初画家朱耷 (历代国画代表作品图片)(图1)

再就是形象塑造。他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变形,是形和趣、巧、意捏一块儿,所以看着不单薄不寂寞。布局也讲究,物象放哪儿,空白怎么用,就是“计白当黑”。题跋、署款、印章都算在布局里,不像一般画家画完再题字,他是提前规划好的,不多不少,不奢侈不节约。比如康熙三十三年的《花鸟山水册》,第一幅就画一只雏鸡,放画面右偏下,把画面分成四大块空间,大小不一,平衡又有变化。小鸡头朝左,题诗放右第二大块空间,背景一下活了。小鸡画得跟学走路的小孩似的,蹒跚得可爱,瞪着眼警惕前方,眼后加三撇,像接收信号,心惊胆怯的样子。

这小雏鸡吧,能理解成刚出蛋壳,对世界又惊又奇;也能理解成走失了群体,找不到妈妈,孤独害怕。怎么理解都行,想象空间大了去了。所以说有时候画得少,思想的容量反而更大。

少不是目的,是手段,不然越少越好,艺术就跑偏了。少是相对的,比如康熙四十二年的《杨柳浴禽图》,比起前面那些“少”的作品算“多”了,但比一般画同类题材的少多了。柳枝就十二笔,占满画面上部,既表现老干新枝的质,也表现枝条迎风的势。春风里,八哥洗刷羽毛欲飞,小景里透着无限生机。康熙十六年的《河上花图》,是他少见的巨制,笔墨最多布局最复杂,但“少”的原则还在。开卷一丛荷花,不超过三十笔,笔减意繁,一开卷就吸引人。

八大山人,往前连着古人,往后启着后人。齐白石都说“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对他佩服得不行。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多了,喜欢他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你说这画牛不牛?


上一篇: 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获威尼斯奖 (法国画家乔治马修) 下一篇: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唐代画家阎立本 (历代国画代表作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