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夏元吉是什么人 (为什么没有他呢)

对夏元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听闻朱棣病逝后,第一时间封锁京城,然后亲自跑...

admin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明朝那位被两代皇帝惦记的“账房先生”——夏原吉。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来的路上没了。太子朱高炽听到消息,第一反应是封锁京城,然后直奔监狱,对着里头一个囚犯就喊上了——这人就是夏原吉。

《明史》里写得很清楚:“崩闻至,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

夏原吉一听朱棣没了,当场哭得瘫地上起不来。朱高炽赶紧下令把他放出来了。

那夏原吉到底是谁?朱高炽为啥急着救他?其实不光朱高惦记他,朱棣临走前也念叨着呢。今天就唠唠夏原吉这号人物。

一、朱元璋来视察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取消了科举,让各地官员“举贤”。有个叫夏时敏的官员被推荐当了湘阴县教谕,就在那儿定居了。可惜没两年,夏时敏没了,留下老婆孩子。他儿子叫夏原吉,从小就聪明好学,后来被送进太学读书。

洪武后期,太学挑了一批优秀学生进翰林院写东西,正好朱元璋来翰林院视察。一帮学生要么打闹要么嬉笑,就一个叫夏原吉的青年书生,正襟危坐,跟周围的热闹完全不沾边。朱元璋偷偷瞅着,觉得这小子行,一问名字,御笔一挥,直接让他当了户部主事,从七品。夏原吉的仕途,就这么开始了。《明史》说:“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

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夏元吉是什么人 (为什么没有他呢)(图1)

夏原吉到了户部,干活特别踏实,户部尚书郁新看他人品正、做事勤,老提携他。当时有个姓刘的户部郎中嫉妒他,想找机会在朱元璋面前坑他,结果朱元璋压根没查,直接把那郎中给杀了——理由简单:朕见过夏原吉,他是老实人,你坑他?

朱元璋临走前,夏原吉已经在户部当主事了。建文帝登基后,提拔他当了户部右侍郎。后来靖难之役打起来,夏原吉被建文帝委以重任,专门负责筹钱粮、管后勤。

二、再给我三天时间

建文四年,朱棣打进南京城,建文帝在大火里失踪了。建文旧臣有的宁死不屈(比如方孝孺),有的投奔新主(比如解缙),就夏原吉不一样——他不站队,还在户部账房里埋头算账,外面天翻地覆,屋里跟没事人似的。

朱棣进南京后,开始“清算”。《明史纪事本末》说,他列了44个建文旧臣名单,六部主要官员都在里头,夏原吉作为户部大拿,也在名单上。官兵去他家没找着人,倒是在户部账房把他给逮住了。五花大绑扔到朱棣面前时,夏原吉才反应过来:这下完了。

朱棣要杀他,夏原吉没求饶,反倒说:“能不能再给我三天时间?”

朱棣问为啥,他说:“户部账目再有三天就能理清了,到时候方便交接!”

朱棣听完明白了:这人不是建文余孽,就是个“工作狂魔”。当场下赦令,让夏原吉继续给“新朝”干活,当户部左侍郎。

至于夏原吉为啥愿意给朱棣卖命,后人猜了两种可能:一是俩人可能聊过,夏原吉认朱棣这主儿;二是夏原吉就关心经济民生,谁当天子无所谓,他只在乎能不能给老百姓做事。

看他后来的事,第二种可能更大。

三、“民劳,吾何忍独适”

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夏元吉是什么人 (为什么没有他呢)(图1)

朱棣上台后,夏原吉升了户部尚书,定了三十多条赋税、徭役政策,朱棣全采纳了。同年浙西发大水,当地官员搞不定,朱棣火了——浙可是明朝的“钱袋子”,刚登基没多久,百姓都看着朝廷呢。他想起夏原吉是管民生的好手,派他去浙西。

夏原吉没推辞,连夜出发,一去就是一年多。浙西百姓经常看到朝廷户部尚书光着脚、穿布衣,往灾民堆里跑。他一边调钱粮救济,一边指挥治水。半年实地考察后,他提出个治水方案:“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

笔者不懂水利,不敢瞎说,但《明史》记载,夏原吉没日没夜干,到了九月,“九月工毕,水泄,苏、松农田大利。”

再说一遍,浙西是明朝赋税重地,夏原吉治好了水患,不光给百姓造福,也给“永乐盛世”打了底。

他在浙西治水时,夏天不打伞,冬天不生炉,夜以继日干活。下属问他:“您何必这么拼?”夏原吉说:“民劳,吾何忍独适?”意思是:“百姓这么苦,我哪能自己享福?”

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是苏州人,永乐初年回乡,路过夏原吉的治水现场,佛家心肠的他直夸:“夏原吉,有古之仁爱之心!”

四、盛世背后的账房先生

夏原吉当户部尚书时,主张省钱、减百姓赋税。各地田税户口数目,他都记小本子上随身带。一次朱棣问他天下钱粮事,他对答如流,把旁边人都听呆了。

永乐年间,百姓刚经历靖难之役,百废待兴,处处要钱。朱棣雄才大略:封赏功臣、迁都北京、修紫禁城、编永乐大典、六下西洋、五次北征、疏通运河……哪样不烧钱?朱棣动动嘴,财政压力全压在户部。夏原吉就是当家的“巧妇”,明朝的“账房先生”。

《明史·夏原吉传》记载,他为解决财政问题,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等一堆办法。

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夏元吉是什么人 (为什么没有他呢)(图1)

说白了,夏原吉给百姓减税,让富人多交;裁掉闲人支出,鼓励边疆将士开地自种;主张与民休息,发展商业。目的就一个:给百姓谋福,给朝廷挣钱。

就因为有夏原吉这个“账房先生”,朱棣才能搞出“永乐盛世”。清朝赵翼评价:“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在他眼里,中国古代会理财的,就这俩。

五、高皇帝养贤

夏原吉的表现,朱棣知道他是忠臣。朱棣北征时,留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跟夏原吉接触越多,越觉得他是大才。朱高炽啥事都先问夏原吉再办,一是尊重,二是信他本事。

永乐八年,朱棣北征,让夏原吉辅佐皇太孙朱瞻基留守北京。《明史》说:“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意思就是,夏原吉天不亮就帮太孙处理政务,退朝后还得安排具体活,这活儿跟宰相差不多。朱元璋废了宰相后,夏原吉还能这样,可见朱棣多信他。

他还陪朱瞻基考察民间疾苦。一次,夏原吉拿出发黄的碎米给朱瞻基吃,朱瞻基吓一跳,夏原吉说:“殿下吃下这个,才知道百姓多苦。”

永乐九年,朱棣在大殿设宴,专门给夏原吉敬酒,指着他对大家说:“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意思是,夏原吉是朱元璋培养的贤臣,留给朕用,古今名臣,也比不上他。

六、朱棣的遗言

朱棣觉得夏原吉是名臣,可十年后,他亲手把这人送进了监狱。

永乐十九年,朱棣经历两次北征,计划第三次。大臣们纷纷反对,朱棣找夏原吉,想让他帮自己说话。没想到夏原吉说:“现在连年打仗,都无功而返,兵马粮草损失十之八九,加上灾荒频发,内外交困,希望陛下以百姓为念,暂时罢兵。况且您身体也不太好……”

夏原吉知道这话一说,自己可能要倒霉。果然,朱棣听完大怒,下令抄家下狱。

抄家那天,全城百姓来看热闹,以为户部主管全国钱粮,肯定家财万贯。结果抄出来一看,除了皇帝赏的,就剩些瓶瓶罐罐和破衣烂衫。《明史》写:“遂并籍原吉家,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

清末有副对联讽刺李鸿章和翁同龢:“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夏原吉身为“盛世宰相”,穷得叮当响,跟那些“肥宰相”比,才是真王者。

夏原吉在狱里时,朱棣没听他的话,发动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北征返程时病重,到榆木川时快不行了,临终前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明史》记载:“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

朱棣这句“夏原吉爱我”,后人猜了好多意思。笔者觉得,他最想说的是:自己连年征战,无功而返,最后搭上命。夏原吉为永乐盛世累死累活,关键时刻自己居然没听他的。

不光朱棣惦记他,北京的朱高炽也惦记。听说朱棣没了,朱高炽直奔监狱,要放夏原吉出来,让他继续给大明干活。

朱高炽心里起伏时,夏原吉给他提了三条意见:登基后赶紧做三件事:第一,停止郑和下西洋;第二,减税赋、赈灾民;第三,给建文旧臣平反。

第一条是解决财政危机,第二条是恢复民心,第三条是弥补历史创伤。朱高炽全采纳了,因为他信夏原吉。

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夏元吉是什么人 (为什么没有他呢)(图1)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代明君,可惜只当了10个月就没了。他儿子朱瞻基继位后,夏原吉继续护航,“仁宣之治”前半段,夏原吉功不可没。

七、两代盛世一孤臣

宣德五年,历经五朝、辅佐四代帝王的夏原吉病逝,终年65岁。明宣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靖”,还下了道圣旨:“敕户部复其家,世世无所与。”意思就是,夏原吉的子孙,世世代代不用给明朝交税。

明朝有这待遇的人,没几个。

夏原吉是朱元璋培养的,辅佐过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四代。“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两大盛世,夏原吉功不可没。

笔者觉得,夏原吉这一辈子,活得充实。他不顾危险给浙西治水,不怕惹怒皇帝为百姓请命,一辈子埋头苦干,就因为心里装着天下苍生。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夏原吉,不正是这脊梁吗?


上一篇: 成功推翻明朝的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建立自己的王朝 (成功推翻明朝的是谁) 下一篇:明朝建立后开国勋贵几乎被扫除一空-汤和为什么能够寿终正寝 (明朝开过)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