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李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记录党项羌族语言的西夏字,据说野利仁荣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怪人,接到圣令后,他几年一直居住在一座高楼上,下...

admin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的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当年李元昊让野利仁荣创制记录党项羌族语言的西夏字,据说野利仁荣是个饱读诗书的怪人,接到圣令后,他就把自己关在楼上好几年,连门都不怎么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西夏字的故事。

野利仁荣创制西夏字的时候,参考了汉字的方块字形式,还吸收了吐蕃、回鹘那些拼音文字的聪明劲儿,做出来的新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当时这种新字叫“蕃书”“蕃字”,元代人称它“河西字”,后人就叫它“西夏字”。后人还写了诗夸它:

西夏古国创文字,六种合成倍可佳。

对称互换会音意,反切长音妙如花。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图1)

黑水城出土过一本西夏文《孝经》,是蝴蝶装的,全书保存得挺完整,里面还好多地方用朱砂笔校改过。《孝经》全文是草书,笔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算是传世的西夏草书代表作了。

西夏字总共有6000多个,不管怎么创制,还是没完全摆脱汉字的影响。笔画也是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组成,但通常10画以上,常用字里6画以下的连1%都不到。

整个字笔画挺匀称,但局部看,撇笔、捺笔用得太多,所以西夏字的四角往往比较饱满。这些特点让它比汉字更像方块字,把方块字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夏字也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这些字体,楷书一般用来刻书印刷,行书和草书是平时手写的,篆书多用在印章和碑额上。不过用得最多的还是楷书,现在咱们能见到的西夏字,基本都是工整的楷书体。

西夏字大多是会意字,构形虽然复杂,但有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批量认字,识字效率可能比汉字还高呢。党项羌族人把文字看得比生身父母还重,特别重视。直到现在,内蒙古阴山西边的山崖上,还能找到刻着“文字父母”的西夏题铭。

因为元昊使劲推广,西夏字在西夏境内用得特别广,上到官方文件,下到老百姓记个账、写个便条,都用它。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图1)

西夏人用西夏字写的文献特别多,可惜大部分都没了,留下来的不多。比如《音同》就是最早的西夏文同音字典,特别珍贵;《番汉合时掌中珠》是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语言用的工具书。还有《文海》《要集》《五音切韵》这些,都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党项羌族人在不到两百年里创制文字,还编了这么多字典辞书,真挺厉害的,说明他们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修养不低。

西夏字从创制到不用,用了将近500年。西夏灭亡后,西北地区还在用。元代的时候,它可是官方认可的六种文字之一。比如元顺帝至正五年修的居庸关云台,门洞里就刻着六种字,西夏字就是其中之一。河北保定还出土过明弘治年间的西夏文石幢,说明那时候个别地方还在用。

但这么一种用了很久的文字,后来却成了没人认识的“死文字”。西夏字重新被发现,是清朝的事,由学者张澍偶然发现的。张澍这人挺厉害,书读得多,到处游历,当过好几个县的知县,对西北的历史特别感兴趣,还写过《五凉旧闻》《姓氏五书》这些书。

嘉庆九年,张澍回甘肃武威养病。有天他和朋友去清应寺玩,寺里有个碑亭,前后都用砖封死了。当地人说这块碑不能拆,拆了会有风雹灾。但张澍好奇心重,非要拆,还跟主持说有事他担着。这么着,这块封了好久的碑才重见天日。

野利仁荣是怎么创制西夏字的-后人如何概括和赞美西夏字 (野利旺荣的妻子)(图1)

碑的一面刻着字,方方正正,乍眼一看好像都认识,仔细瞧,一个字都不认识,这就是西夏字和汉字“论末则殊,考本则同”的意思吧,看来西夏字真是汉字的“孪生兄弟”。另一面是汉文,张澍一看才知道,这是西夏年间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

碑上那些似曾相识又不认识的字,应该就是失传已久的西夏文。张澍这一发现,不仅让文物重见天日,也让西夏字重新被人知道,他可以说是第一个认出西夏字的学者。


上一篇: 北宋派四十万大军攻打西夏-最后什么结果 (北宋1040年) 下一篇:西夏开国之主李元昊-在历史上有何建树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