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滕子京是何许人也?真如范仲淹中所言是位好官 (北宋时期滕子是什么人)
滕子京,何许人也?北宋庆历年间的岳州知府,滕子京的知名度本来不高,但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却使得他,名垂青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岳阳楼记,开篇写道,庆历四年春,滕...
滕子京,北宋庆历年间在岳州当知府的。这人本来没多少人知道,全靠范仲淹写篇《岳阳楼记》,才让他“名垂青史”了。
《岳阳楼记》开头就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看这段话,不少人可能觉得滕子京挺厉害:一年就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能臣廉吏没跑了;还重修岳阳楼,刻那么多诗赋,请范仲淹写文章,风雅得很。但要是你以为他真是这么个清官雅士,那就错了。
那他为啥被贬到岳州呢?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写了,他以前在泾州当知府,“用公使钱无度”,说白了就是乱花公款。有人举报,朝廷来查,他还把账簿销了,证据不足,躲过一劫,结果被贬到岳州,算是留用察看。按理说,吃了亏该改吧?他倒好,重修岳阳楼时,又搞了套新花样——弄来一万缗钱,在厅侧自己设个库,自己掌着,不记账,这不就是明着贪钱、瞎花吗?
这么一来,滕子京那“能臣廉吏”的皮,算是彻底撕下来了。

滕子京这人吧,还真挺有意思,跟一般的贪官比,他“高明”在哪儿呢?大概有三招。
第一招,善搞“形象工程”。灰溜溜被贬到岳州,想快点出政绩,就得找个大项目。重修岳阳楼肯定是首选,这楼一修好,政治上有资本,经济上还能捞好处,一举两得。
第二招,会给自己贴金。这人其实是个贪吃贪玩的饕餮之徒,但装得挺像。他利用大家的一个惯性思维:有文化的人就是高雅之士,高雅之士就是君子,而“君子不言利”嘛。所以重修的岳阳楼上,刻了满墙“唐贤今人诗赋”,充场面。平时自己也爱写诗填词,水平不咋地,但硬是要往“雅士”“君子”上靠。
第三招,会借“名人效应”。范仲淹当时可是政坛清官、文坛大佬,声望高得很。让他来“作文以记之”,一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社会效应拉满,自己立马就能立个好形象。要不是司马光这史学家严谨,把这事儿抖搂出来,随着《岳阳楼记》越传越广,大家怕是都得把滕子京当大才子敬着了。
客观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事儿,确实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他的名字本可以和岳阳楼一起传下去。但问题就出在动机——他干这事儿,肯定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纯粹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至于借机捞钱、贪得无厌,那就更不是人干的事儿了。

滕子京早死了,但这股“遗风”,现在好像更厉害了。不然中央三令五申不让搞“形象工程”,为啥总有人乐此不疲?不然为啥有些地方财政困难,还要大把撒钱办这个“节”那个“晚会”?不然为啥那么多官员爱用公款请什么“名作家”“名记者”写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给自己歌功颂德?
不能说这些事儿对当地发展一点好处没有,也不能断定所有官员都像滕子京那样直接贪钱,但不可否认,不少冠冕堂皇的幌子底下,藏着的都是些官员自己的私心。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现在不少地方和官员的通病,还挺难治的。
这病吧,不是没得救。从外面说,得建个科学管用的政绩考核机制,让这些投机取巧的人捞不到好处,还得自食其果,蚀本生意谁还干?但更重要的是,得让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记住权是老百姓给的,得给老百姓办事。有了这观念,就能丢掉虚荣,不浮躁,不贪私利,踏踏实实为人民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