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北宋失败后与西夏达成协议-庆历和议-定川寨之战 (北宋失败的原因)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候宋夏打的第三场硬仗,结果宋军输了,夏军赢了。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军队打到了宋泾原路,在定川寨(现在宁夏固原西北那块儿)把宋军给揍了一顿。
这仗具体怎么打的呢?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打赢后,气焰更盛,老是在宋边境抢东西,宋朝这边只能被动防守。
到了庆历二年,西夏的谋臣张元给李元昊出了个主意,说宋朝的精兵都堆在边境,关中那块儿反而兵力薄弱,要是西夏主力牵制边境宋军,再派一支部队直扑关中,拿下长安(现在西安)应该不难。元昊听了,真派了十万大军,分两路打宋朝。一路从刘燔堡(宁夏隆德)出发,一路从彭阳城(宁夏固原东南)打渭州。
九月底,元昊按张元的计划,在天都山(宁夏海原东)集结了十万兵,分两路又来了。一路从鼓阳城,一路从刘蹯堡(宁夏固原西北),想夹击镇戎军(宁夏固原),引宋军出来再吃掉。宋泾原路的经略安抚使王沿听说夏军来了,就让副手葛怀敏带兵从渭州(甘肃平凉)赶到瓦亭寨(宁夏隆德东北)去挡。
初九,葛怀敏到了瓦亭寨,和寨里的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会合,然后不听命令,往北进了五谷口。王沿派人送信让他别太深入,背城列阵,假装示弱引敌人,再埋伏偷袭。葛怀敏不听,又和镇戎军的曹英、泾原路的赵珣等人凑了几万兵,继续往北走。

二十号,他们到了镇戎军西南,走马承受赵政说离夏军太近,别轻进。葛怀敏停下了,晚上去了养马城(大概宁夏固原西北)。后来曹英、李知和、王保这些人也来了。大家听说元昊挪到新壕(宁夏固原西北古长城壕)外,商量第二天一早去偷袭。赵珣觉得夏军远道而来,速战速决好,建议在马栏城(陕西旬邑东北)扎寨,断他们后路,守住镇戎军,保粮道,等他们累了再打。葛怀敏又不听,让分四路去定川寨。
二十一号,向进、刘湛走到赵福新堡,被夏军截了,退到向家峡。元昊趁机带兵到新壕,冲宋军中军来了。葛怀敏、赵珣他们守定川寨。快中午时,夏军把新壕的桥拆了,断了宋军的粮道和退路,还把定川寨的水源断了,宋军又饿又渴。葛怀敏带兵列阵冲出去,元昊分兵打,先败了刘贺的河西路军,又打葛怀敏的寨东军,没打动,转头打曹英的寨东北军。这时候狂风起,沙子漫天,宋军乱了套,士兵吓坏了,争着往城里跑。葛怀敏被人挤着,差点被踩死。赵珣带刀斧手守门桥,夏军才退了点。晚上夏军围了城。葛怀敏和将们商量突围去镇戎军,赵珣说路上肯定被截,建议绕道笼竿城(宁夏隆德北),大家不听。
二十二日天亮,曹英、赵询当先锋,刘贺、许思纯两翼,李知和、王保殿后,列队往东走。临走时手下拦马再劝,让换条道,葛怀敏不允,往东南跑了二里,长城壕桥已经断了,退路没了。夏军趁乱从四面杀过来,葛怀敏和曹英、李知和、赵珣等十六个将领战死,九千四百多宋军几乎全没了,大败。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他们退回定川寨,后军一部分绕道笼竿城跑了。

元昊赢了之后,继续南下,烧了好多寨子,打到渭州,方圆六百里,宋军都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十月初,元昊听说范仲淹带兵来援,又有陕西各路二十万屯兵牵制,就没再深入,抢了一波回去了。
这仗元昊算计得准,占了有利地形,引宋军出来,再断粮道退路,围攻赢了。宋军这边葛怀敏不懂兵法,轻敌冒进,不听部将的话,所以输了。
到了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了。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双方抓的士兵、百姓都不还了,这就是“庆历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