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晚年却被贬客死他乡-救国家于危难中-他是北宋著名宰相 (可是晚年却被抛弃了)
他是个英才少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五岁就能精习,春秋,他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深受宋太宗赏识,宋太宗亲篆其,旌忠,他又辅佐宋真宗,最后却蒙冤糟贬,客死雷州,他就是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寇准考中...
寇准这小子,从小就聪明,还特别能下功夫,十五岁就把《春秋》啃得透透的。
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正式踏入官场。
宋太宗对他那是相当赏识,还亲自给他写了“旌忠”俩字。
后来辅佐宋真宗,结果呢,还是蒙冤被贬,最后死在了雷州。
这人就是北宋那个有名的宰相,寇准。

寇准当上进士后,先被派到归州巴东当知县,后来又调到成安。干得不错,一步步升上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往宰相的位置上走。要说为啥能混这么好,他那股子正直劲儿功不可没。

989年那会儿,寇准在大殿上跟宋太宗抬杠,有啥说啥,一点不藏着掖着。忠言逆耳嘛,宋太宗当时就火了,扭头就要走。寇准倒好,谁都不敢干的事他干了,一把扯住太宗的衣角,硬是把人拽回来坐下,让他把话听完。这下宋太宗反倒觉得,这小子是当官的好料子,还说了句:“我得到寇准,就跟唐太宗得到魏徵啊!”
寇准在太宗心里分量多重啊。太宗当皇帝那么久,一直没立太子,满朝文武谁都不敢吭声,最后就只叫了寇准进宫商量这事儿。听说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叫“一通天犀”的宝贝,太宗让人做了两条犀带,自己戴一条,另一条就给了寇准。你说,这不是宠得没边儿嘛?
997年太宗没了,太子赵恒即位,就是宋真宗。这时候寇准当尚书工部侍郎。新皇上刚上台,北边的辽国就老来搞事,打打杀杀,有赢有输。999年咱们大败,四年后又败了一次,朝里都慌了。没多久,寇准就被拜为宰相,还劝皇上得亲自去打仗才能赢。结果呢,真宗最后还是决定跟辽国议和,就是有名的“澶渊之盟”。这事儿办得,寇准功劳最大,大家眼睛都看着呢。
不过嘛,枪打出头鸟,寇准这么能干,自然有人眼红。妥协派那头头王钦若,就在真宗面前嚼舌根,说寇准搞的澶渊之盟,不过是孤注一掷。真宗听了能高兴吗?对寇准的态度立马就变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钦若他们接着整。1006年,寇准被免了宰相,贬到陕州当知州。这还只是开始。到了1019年,丁谓以参知政事的身份,请寇准回朝当宰相,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丁谓就是想借寇准的声望给自己抬轿子。可寇准那耿直劲儿上来了,谁劝都不听,真就回朝了。丁谓的算盘得逞了,下一步就开始动手。最后啊,寇准的耿直害了自己,被丁谓诬告参与密谋。虽然没判死罪,可宰相又当不成了,被赶出京城。丁谓倒好,自己当上了宰相。
寇准就这么一贬再贬,到了雷州,病倒在竹榻上,人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