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被封王 (蜀汉的封爵制度的特点)
封爵制度是皇权时代一项重要的典章制度,而三国时期则是封爵制从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向魏晋南北朝的五等爵制转化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界对这一时期的爵制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不过,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也有令...
封爵制度在皇权时代可是个大事情,三国那会儿更是个关键节点——秦汉的二十等军功爵制慢慢变成魏晋南北朝的五等爵制。所以学界研究得不少,但有个挺让人在意的地方:大家好像都盯着曹魏和孙吴,蜀汉的爵制反倒没多少人聊。就我看到的,相关成果就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和沈刚《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等少数几种。这大概一方面是因为蜀汉爵制的材料太少,不好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研究者觉得这问题简单,随便说说就行,没啥发挥空间。
其实蜀汉的爵制也是古代封爵制度里重要的一块,又是蜀汉政治制度的关键部分,真得好好捋捋。这篇就主要聊聊蜀汉的王爵和侯爵,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懂行的朋友多指点。

蜀汉一直打着“汉”的旗号,制度上对两汉,特别是东汉,继承了不少。爵制大概分两等:郡王是第一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些都算第二等。这个二等框架,基本是直接从东汉来的,也是蜀汉爵制的主体。杨光辉先生在书里说“三国时,吴、蜀爵制承袭汉制,无所改创”,这话有点绝对,但单说框架,倒也没错。毕竟蜀汉要靠“汉”的名义立国,制度上肯定得往两汉靠。虽然因为偏安一隅,封爵特点和汉制有点不一样,但大体框架没差多少。
我统计了一下,不算诸王,蜀汉刚开始封的侯有四十多个,除了武邑侯刘辑、爵名不清楚的张裔,还有那些关内侯,县侯、乡侯、亭侯加起来正好41人。蜀汉封的王为啥少?可能跟刘备、刘禅的兄弟儿子都不太多有关系。刘备吧,史书里没提他有兄弟,只说他“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这种没兄弟姐妹的情况,自然就比不上魏、吴那样宗室王侯一大堆了。刘备有三个儿子,老大刘禅继位,老二刘永、老三刘理在章武元年被封鲁王、梁王。后主有六个儿子,除了太子刘睿,其他分别是安定王刘瑶、西河王刘琮、新平王刘瓒、北地王刘谌、新兴王刘恂、上党王刘虔。史书上还提了刘理的儿子们:刘理自己延熙七年就死了,谥号悼王,他儿子哀王胤接着,十九年也死了,殇王承接着,二十年又没了。最后景耀四年下诏,让武邑侯刘辑(刘理的庶子)袭王位,刘辑是史书里唯一明确记载的蜀汉王子侯。

看封王的时间,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当皇帝,就封了两个儿子为王——六月让司徒靖立刘永为鲁王,同月又立刘理为梁王。刚登基就封太子、封诸王,是常规操作,但封鲁王、梁王可能有点讲究。鲁、梁当时都在曹魏的地盘上,这俩爵位其实是“遥封”,意思就是人不用去封地,名义上有个王爵就行。这么封,一方面是蜀汉想强调自己才是正统,另一方面也说不定能看出他们想北伐统一全国的心思。
到了建兴八年(230年),这两个王改封了:刘永从鲁王变成甘陵王,刘理从梁王变成安平王。《三国志》说是因为孙权称帝,跟蜀汉结盟要“共交分天下”,而鲁、梁那地方在吴国的地界边上。这么说吧,蜀汉刚建国那会儿,可能还想着统一全国,但从改封就能看出来,他们的战略变了。开始立足现实,联吴抗曹,一起分天下。这种情况下,就算只是遥封的王,也得跟着实际需要调整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