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保障军事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

admin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通常叫“军制”或者“兵制”。这东西跟着国家、军队一起出现,跟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是配套的,说白了就是统治阶级怎么想,它就怎么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具体包括啥呢?军事体制怎么搭、军队怎么编、怎么管、怎么练、军官咋定级、兵役咋动员、军队咋调动、打仗时谁指挥、粮饷兵器马匹咋保障……一大堆规矩。核心作用就一个:把军事搞好,能打仗、打胜仗,让统治者的地盘稳当,还能扩张。 概况 说白了,就是古代那些统治者为了抢地盘、坐稳江山,在怎么管兵、用兵、养兵这一套上搞出来的规矩。 夏商 奴隶社会的军制,最早能追溯到夏朝。据《尚书·甘誓》记载,公元前21世纪夏朝刚建立,军队也跟着有了,战时怎么编组、怎么奖惩,都定下了规矩。夏王自己抓大权,平时管政务的大臣(叫“六事之人”),打起仗就是带兵的。到了商朝,甲骨文记载得更清楚: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当高级将领。军队开始有“师”这个单位了,兵役叫“登人”“登众”,训练主要靠射箭、驾车、打猎这些。军队分车兵和徒卒,车兵是主力,装备就是马拉的战车。西周的军制比夏商更完善了,中央常备军扩大了,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总共22个师。那时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国和贵族大臣就算有军队,也得听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 首先嘛,军制跟王权绑得死死的,王是最高统帅,经常亲自带兵打仗,诸侯的军队平时有点自主权,但战时得听王的。其次,常备军是从王卫队扩大的,打仗主要靠临时拉人,常备军负责关键战役。还有,那时候当兵靠的是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军政不分家,文武一块儿搞。最后,管军政的官都是世袭的,跟宗法制度一个路子。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 春秋战国那会儿,奴隶制快完蛋了,封建制刚起来,各国君主为了变强,纷纷改军制。比如齐国搞“作内政以寄军令”,把地方管理和军令结合起来;郑国“作丘赋”,按地摊派军赋;鲁国“作丘甲”,让老百姓出甲兵。最狠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搞军功爵制,按功劳封官,还搞户籍、什伍编组,农民也得交军赋。那时候还出了《孙子》一大堆军事专著,大家都想变法图强,争当老大,最后统一天下。春秋战国军制变化可大了:周王室衰微了,说话不管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自大夫出”;兵源扩大了,开始从农民里征兵,军赋也农民扛;军队编制从“师”变成“军”;战争规模大了,不光平原打,山地、水网也打,车兵之外有了步兵、骑兵、水兵,步战成了主流;文武开始分职,凭兵符发兵,奖励军功,军权慢慢集中到国君手里。 封建社会军事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统一: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到元明清。军制也跟着分初创期、发展期、晚期。 初创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搞君主集权,军制也变了:皇帝是最高统帅,中央军是主力,中军和外军互相配合,地方军和边防军呼应,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一起,搞“内重外轻、以重驭轻”这套,后来王朝都学这套。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保障军事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图1)

秦汉军队 大体分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三块。汉承秦制,中央军包括南军、北军,郎官、卫士、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卫尉、中尉管,负责宫廷宿卫、京师警戒。武帝时北军扩成八校,东汉又变五营。地方军有材官、骑士、楼船(水兵),郡县协助守令管,平时训练,秋天“都试”,平时维持治安,战时凭兵符调遣。东汉光武帝曾下诏罢地方兵,后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魏晋南北朝 发展期,国家分裂,军制复杂多变。新军制有:都督制,统治者为了镇压反抗,拉拢地方,州牧、刺史加将军头衔,持节都督几州军事,军、民、财政一把抓,结果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世兵制,私兵变成政府军,将领和士兵有依附关系,统治阶级把军人家属编军籍,叫“士家”,世代当兵,地位低,战斗力差;部族兵制,少数民族武力上升,比如北魏兵户制、镇戍兵制,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府兵制早期自带武器,将领和士兵都鲜卑姓,部族特色浓。隋唐改革府兵,军户编民户,受田,兵农合一,寓兵于农。朝廷设16卫,军府按“居重驭轻”布在京城和要地,每年上番宿卫,战时凭符调遣。府兵分上中下三等,最多时634府,60万人。中期后府兵制崩坏,募兵制兴起,节度使养兵对抗中央,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就乱套了。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保障军事建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标志是什么)(图1)

北宋 960年赵匡胤重建北宋,吸取晚唐五代教训,改革军制,皇帝亲自抓军权,兵权三分:枢密管兵籍虎符,三衙管军队,率臣管兵权,各管一段。军队分禁兵、厢兵、乡兵、蕃兵,禁兵主力,最多百万,搞“更戍制”“居中驭外”。王安石变法时搞保甲、保马、将兵法,设武学、武举选人才。南宋基本延续。辽、西夏、金军制有部族特色,比如辽部族军、金猛安谋克。 元、明、清 晚期了,蒙满族入主,军制有民族融合特点。元初兵牧合一,百户、千户、万户编制,设枢密院、兵部。军队分宿卫、镇戍,军户制、军官世袭。明代卫所制,全国设卫所,屯田为基础,分京军、地方军,五军都督府管军籍,兵部管征讨训练,战时命总兵,战后兵归卫所,将印归朝,统调权分离。清代八旗、绿营,八旗兵民合一,满族标志,分禁旅、驻防;绿营仿明卫所,汉人组成,绿旗标志。八旗监绿营,待遇好,民族歧视。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军制崩溃,八旗绿营被勇营、新军取代,过渡到近代。


上一篇: 有着七郎八虎之称的杨家将他们到底有多厉害 (七郎八虎武功排名) 下一篇:蜀汉的封爵制度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被封王 (蜀汉的封爵制度的特点)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